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春晖  姜宏 《财经研究》2022,48(5):34-48,79
随着人工智能等自动化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偏向会呈现新的特征,已有文献缺乏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新特征的关注,也缺乏对新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12-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测度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2)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替代效应,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是两个影响渠道。(3)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生产率效应和技能结构效应来提升劳动力工资水平。(4)基于行业关联效应,制造业上游(下游)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推动下游(上游)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对下游(上游)企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和工资补偿效应。可见,大力推动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扩大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重视产业链的传导和协同效应,是适应“机器换人”,实现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间产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工资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从R&D资本存量丰富的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及其技术溢出对中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物化型的技术溢出,中间产品进口既通过实现熟练劳动力与国际先进R&D资本互补效应,又通过技能偏向的知识学习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加剧了工资不平等。随着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工资不平等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教育工资升水率的微观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兆璋  范闽 《财经研究》2006,32(1):104-112,120
文章运用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估计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工资升水率。文章在研究中从选择偏差及异质性着手,论证了OLS与传统IV估计量的非一致性,进而采用了平均政策效应以弥补两者缺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教育的工资升水率已经比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贸易自由化、有偏的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潘士远 《经济研究》2007,42(6):98-105,141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从而解释发展中国家工资差异之谜。在贸易自由化之后,发展中国家接触和学习到相对多的与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因此,和生产与非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相比,生产与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的生产力水平上升相对较多。也就是说,学习效应是有偏的。因为技术知识的生产是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所以学习效应会导致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同时,有偏的学习效应会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技能密集型,从而进一步导致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5.
尽管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假说为理解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但依然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争议主要集中在资本与技能之间的互补关系、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以及技术和贸易哪一个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等几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将会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分析各因素在解释工资不均衡程度增加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建立产业集聚、溢出偏向性与工资不平等之间的研究框架,利用2001年~2011年20个制造业产业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估计等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三个产业集聚考察指标中仅产业间集聚度对溢出偏向性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除此以外溢出偏向性还受所有制性质和贸易开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产业集聚也对工资不平等产生影响。产业内集聚度与产业间集聚度的提升加剧了工资不平等。因所有制和贸易开放度偏向的FDI溢出效应对工资不平等产生积极、显著的正面影响,当然工资不平等的程度递增也受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及研发投入等因素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区分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技能偏向性视角考察技能需求增长、技能溢价和技术进步关系,模型验证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变化取决于技能型和非技能型劳动相对规模、技能型和非技能型劳动相对工资以及用于生产技能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资本投入的变化。结合我国宏微观经济数据检验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大小及其波动规律。结果发现,欧美国家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结论在我国具有适应性,且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率呈现出多头W形波动规律,W形走势的右底略低于左底表明技术进步出现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素质由劳动者的能力、受教育程度及其所处的技术环境共同决定。在异质劳动力假定下,引入教育的外部性,探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环境下,劳动力市场技能结构的内生决定,并指出政府应该完善劳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劳动者的受教育成本,建立全方位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技术进步与技能积累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9.
闫佳  李琼 《新经济》2023,(12):113-130
现有的对工资差异的经济学研究多集中于发展经济学范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扩展的背景下,多数文献都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工资差异的长期演化。但仅仅从宏观层面上考虑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对工资差异的影响并不具有微观基础,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劳动力所从事工作的具体特征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决策。因此,从传统的搜寻-匹配理论出发,以此来分析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如何影响工资差异演化的方向。与此同时,高技能劳动力供给所决定的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也被内嵌进去。研究发现,在随机匹配下的劳动力市场约束中,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存在一个阈值,当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低于此阈值时,工资差异的程度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减小;当高于此阈值时,工资差异程度随着高技能劳动力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10.
杨飞 《经济评论》2013,(4):5-12
本文分析了技术前沿国家劳动力市场极化背景下劳动禀赋结构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向取决于高、中、低技能劳动间的替代弹性和劳动禀赋结构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劳动禀赋结构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1970-1990年间,高技能劳动与中低技能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此,高技能劳动相对供给上升促进了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1990-2007年间,高技能劳动与低技能劳动变为互补关系,因此高技能劳动相对供给上升同时促进了高、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但抑制了中等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本文的结论为劳动力市场极化提供了支持证据,也为研究中国就业极化现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发达国家工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产权保护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南北贸易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向,进而影响发达国家的工资变化,即产权保护具有门槛效应。文章通过建立内生技术创新模型研究了产权保护在南北贸易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当产权保护程度达到门槛值之前,南北贸易将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当产权保护程度达到门槛值之后,南北贸易将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利用1995-2007年的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产权保护程度存在3个门槛值,随着产权保护程度的增强,南北贸易对促进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先上升后下降,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在2002年之前表现为高技能偏向性,而在2002年之后则表现为低技能偏向性。因此,发展中国家提高产权保护程度有利于缓解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和南北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技术内生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用以研究风险偏好对工资不平等影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结果表明,受收入来源多元化、资产分布多样化的影响,高技能部门生产者显示出较低的风险规避倾向,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中,由此获得高于低技能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的这种技能偏向,必然扩大两个部门劳动者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研究生教育扩张后,研究生教育报酬的组成与工资不平等的来源。本文设立大学毕业生与研究生两种劳动市场,并利用台湾"人力运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发现,研究生教育扩张对于两类劳动报酬均有显著的正向效果。高等教育劳动的工资不平等主要是两类劳动的组内不平等所致;世代效应是各组工资分配不平等的主要来源,惟年轻的研究生世代之不平等效果已减低。基于分配平等的观点,研究生教育扩张于社会整体有利。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带来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偏向,或者说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已是学者们研究甚广的问题。面对21世纪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进步,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做出了信息技术变化、企业组织变革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存在互补关系的理论假设,并运用世界银行2005年和2012年的企业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给予此假设在中国企业环境下的实证支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组织变革都提高了企业的高技能劳动力比例,降低了低技能劳动者比例,并且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在考虑技术内生性、企业异质性后结论依然成立。论文最后讨论了其可能的深层政策含义与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技术进步朝技能劳动方向发展已形成共识,但技术进步技能偏向强度的定量研究还相对匮乏。本文设定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采用标准化系统的贝叶斯方法和FGNLS方法测算我国1979-2010年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水平,考察技术进步以多大强度偏向于提高技能劳动生产率,并通过回归分析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成因。结果发现:(1)1979-2010年技术进步明显偏向于技能劳动,但其变化强度逐年减弱。(2)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中性技术进步还是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都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起促进作用,但市场化制度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激励作用相同即呈现技能无偏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孙宁  李明真  李达  王永路 《技术经济》2023,42(10):38-48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行业内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技能-技术”匹配关系和收入分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扩大了行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使整体工资水平趋于上升;(2)技术进步使低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缩小,但却扩大了高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3)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教育程度、行业内性别偏好、女性精细化能力优势以及低技能工作对体力技能需求下降的方式影响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教育是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变动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即在教育扩展初期,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只是到教育扩展后期,收入不平等才会缩小。49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这一假设。这种倒U型变动是教育扩展之扩张效应与抑制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扩张效应源自教育供给小于教育需求所导致的不同水平教育者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而抑制效应则源自教育供给大增之后的竞争效应和渗漏效应  相似文献   

18.
宋旭光  何佳佳 《财经研究》2022,(6):19-33+169
流动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内部工资收入增长差距却在扩大。文章从劳动力技能分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工资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文章以中国健康与营养微观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产生的福利效应非中性,而是技能偏向性的。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竞争关系只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会降低工资分布底端本地居民的工资。而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都促进了本地高技能居民的工资上升,特别是处于工资最高分位点的本地居民。劳动力流入对本地高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本地低技能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这种劳动力流入更有利于高技能本地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技能交叉互补性、劳动力流入外部性和户籍制度来解释。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户籍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德勇  陈梁  陈姚 《经济管理》2023,(10):168-187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与企业污染排放的匹配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探讨不同市场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能源效率。机制检验发现,排污权交易主要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阻碍污染企业进入有效促进企业能源效率提升,但没有观察到排污权交易产生偏向型技术进步与中性技术进步激励。基于不同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发展模式发现,与“一级市场先行”模式相比,“二级市场先行”模式下排污权交易的能源效率提升效应更强;除了能源结构优化,“二级市场先行”模式下的能源效率提升效应还来自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激励和污染企业进入壁垒。本文有助于揭示利用市场机制提升能源效率的微观机理,为通过排污权交易机制设计与模式创新,推动能源高效利用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文献中,技术进步通常被假定为中性的,但是技术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偏向于特定要素;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不仅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解决了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解释了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的很多疑惑,而且对经济学中的其他问题——国际贸易、跨国技术差异、工资不平等、内生技能供给、长期技术进步的类型等,都给出了新颖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系统总结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