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国际对经济地理的研究,新经济地理研究理论随之兴起。中国经济地理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在传统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西方经济学和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独特的国情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从国家层面对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行探讨,将会拓宽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对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新贸易理论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充分注意,但紧随其后产生的新新经济地理却受到忽视,而新新经济地理对空间经济理论的突破是: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的框架下,放弃企业或劳动者同质性假定,从微观角度研究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质"(企业效率)的差异。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当前研究归结为DS、OTT和BEJK三大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总结了新新经济地理对新经济地理估计偏误的校正。并且展望了新新经济地理与企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中国转型经济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尽管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实证研究仍相对欠缺。新经济地理学试图解释区域要素价格和人口分布的关系,以及预测行业内的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本文梳理的实证研究显示,市场准入和工资水平高度相关,规模收益递增、本地市场效应促进了产业的集聚,这些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预测。本文还指出了NEG与其他领域研究的联系,比如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识别问题、潜在的其他解释等,并认为未来的实证研究可能会更关注变量的识别和不同集聚程度的测量问题,并与城市经济学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从新经济地理革命以来,国外经济学界开始比较关注空间经济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利用新经济地理的垄断竞争研究框架,着力研究不同运输成本等参数条件下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均衡布局及其演化;二是根据完全竞争框架内的马歇尔外部性研究空间经济集聚的内在机制。此外,从演化经济或新增长理论的视角研究空间经济也是颇具吸引力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1990年初,Krugman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由此开辟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的回顾,研究表明:由于无法放弃规模报酬不变范式,主流经济学中长期缺乏空间维度。新经济地理学在"冰山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研究空间问题,而空间经济学则包括经济学中所有涉及空间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在近二十余年内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目前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税收、补贴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学科发展处于中期。从新经济地理的最新研究发展来看,融入消费者异质性产品、移民以及储蓄等偏好和融入企业异质性的"微观主体的异质性行为"是新经济地理学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整体而言,国内现有新经济地理的边际贡献不足,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案例所做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学术界的若干争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派、制度学派和管理学派等三个主流学派。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主要在区域经济理论、区域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开发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变革的深入,新兴技术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入,产生了以知识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革,对新经济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对国外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从技术变革与新经济的关系、新经济的理论基础、新经济形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及其新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等方面剖析了国外新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新经济领域可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研究、技术变革发展方向的预测方法、技术变革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过程分析、新经济理论框架对产业结构影响以及新经济背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略论两个空间经济研究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经济地理革命以来,空间经济日益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他们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互补的新经济地理与马歇尔外部性分析传统两个类型.新经济地理范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地理空间纳入新古典经济分析的框架,但由于其假设前提比较苛刻而备受指责.从传统的马歇尔外部性分析下进行的研究,虽然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却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近年来的研究尝试表明,这两个范式正呈现出不断融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简称为NEG理论),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马丁和奥塔维诺首次把新增长理论方法引入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通过资本的内生形成与地区分布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形成新经济地理与增长理论(简称NEGG理论)。本文基于NEGG理论的基本框架,分析技术本地溢出和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由于假设资本在地区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该模型适合分析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集聚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假设技术为本地溢出时,地理影响增长,企业集中分布提高经济增长率。此外,技术溢出的强度也影响增长率,溢出强度越大,增长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1.
产业扩散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 《技术经济》2012,31(8):80-86,99
遵循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路径,对国内外学者就产业扩散所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主要涉及产业扩散的动因、机制和经济后果。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实践和理论尚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试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现实表象和存在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背后的哲学根源,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3.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2,22(2):129-133
分析和评价了国际经济地理学界新近出现的一个新方向:来自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和来自地理学的经验地理学有组织地交流和合作。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这些新变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可能影响包括:不同观点融合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地理学地位会明显提高,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新的经济地理学学派有望出现。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启迪包括:科学地研究新经济地理学,正确对待学术研究的流派,在拓宽视野基础上求专精,培养严谨的分析习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运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其开创性的研究使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融合到一起,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先导;作为创始人,他还将新经济地理学融入了主流经济学。此外,克鲁格曼还与几位合作者打通了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区经济学传统研究之间的通道,并对国际货币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外部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对外开放,建立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我国96个沿海城市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三种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服务业总体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的不同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对于服务业总体和公共性服务业而言,三种因素都是影响其集聚的主要因素;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新经济地理因素是促进其集聚的主要因素,而另外两因素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出来;对于消费性服务业而言,相对于新经济地理因素,外部经济因素和对外开放因素对其集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樊杰 《经济地理》2006,26(4):545-550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地域开发功能和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地理学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文章在归纳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领域新指向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进而提出并论述了未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新命题。  相似文献   

18.
集聚与增长整合研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也是对新增长理论的新拓展.通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中引入内生增长,集聚与增长整合模型使得我们能够明确地思考经济活动区位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整合模型阐释了集聚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机制,加深了我们对一体化现象和政策的理解,得到了比新经济地理更为丰富的结论.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其研究框架与方法,并叙述了理论演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经济地理学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者网络理论所浮现的"实践本体论"(ontologies in practice)可以引起对地理事象的哲学和本体论思考;该理论的关系思维和过程思维为经济地理学注入了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该理论所强调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维度及其对称地看待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为考察人类经济活动在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尺度地域空间的宏观性和微观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问的辩证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49,自引:1,他引:149  
金煜  陈钊  陆铭 《经济研究》2006,41(4):79-89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