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看台     
《西部论丛》2008,(4):9-9
监管层收紧外汇贷款发放飙升冲击货币从紧;中国目前高通胀是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境外机构近3年盈利才能控股国内银行;工行启动私人银行业务;商务部酝酿进一步规范外资房地产投资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一季度,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进一步巩固宏观经济回升的势头。同时,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流动性开始收紧,各项货币指标明显回落。下一步,还需着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零利率”政策:缘起、效果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8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减缓,核心CPI持续快速下滑,日本银行在全球同步降息风潮中调低市场利率,再度实施"零利率"政策.低利率刺激私人部门投机需求膨胀,银行则在审慎经营理念下收紧信贷规模,稀释了BOJ的货币扩张效果,日元的迅速升值可能使日本面临"输入型通缩"压力,成为"套利交易"的重要场所.由于货币当局未来降息空间有限,BOJ必然改革现行货币调控方式,将目前"价格型"政策工具调整为"数量型"政策工具.同时,注重宽松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协调,但公共财政超标可能成为财政扩张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货币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二次定宽" 新兴国家"二次收紧" 国庆长假以来.全球货币体系陷人混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都选择了"促对外贬值、防对内贬值"的做法. 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欧、日,"二次量宽"步伐不断提速.美国量化宽松大幕将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0月12日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记录显示,不久后可能为疲弱的经济提供更多支撑,除了购买长期国债外,或采取价格水平目标制等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的自动削减预算措施正在削弱美国经济增长势头,美国经济陷入“进两步退一步”的怪圈;塞浦路斯之后,危机的下一个暴发点或在斯洛文尼亚,其或将成为欧元区17国中第5个申请国际救助的国家;为结束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4月份日本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政策;受全球各大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低利率流动性资金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批评质疑声中,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付诸实践了。 从新兴经济体角度看,QE2(量化宽松被称为QE,QE2就是第二轮量化宽松)可以说是一次大型的货币操纵,它扰动了全球货币和汇率体系。发达国家深陷通缩之苦,试图开闸放水,刺激通胀预期,这样海量货币涌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2008年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此种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各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同时也造成全球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目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到了退出的时候,然而该项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依存性和外部性的系统工程,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工具的选择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大国货币政策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各国货币政策具有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和政策一体化效应。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中央银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就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不过是2009年下半年银行信贷已经开始收紧政策的延伸,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  相似文献   

9.
美国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主权债务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和债务危机,成为限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以及后续持续量化宽松的趋势,引发全球国债竞争性发行问题。量化宽松政策之下,通货膨胀预期骤增,而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和经济增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需要虚拟经济的相对缩减和重大技术创新的涌现。在全球经济体系相对混乱之际,中国应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三个层面开展行动,化危机为机遇,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经济》2011,(18):10-10
全球经济再现"宽松货币"迹象明显 澳大利亚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等近日议息,美联储也将再次商讨新的刺激经济措施。市场预计,上述央行都将维持或重拾宽松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海外经济评论》2006,(12):15-17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人士认为,从今年压缩财政赤字以及减少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看,实际上财政政策相比去年略有收紧,而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加大回笼力度表明,货币政策也有逐步收缩的迹象,始于去年的超宽松货币环境或将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12.
量化宽松     
《天津经济》2010,(12):77-77
一、量化宽松的含义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也称"定量宽松",是由日本中央银行于2001年提出。所谓"量化宽松",其实是一种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  相似文献   

13.
环球资讯     
《宁波经济》2010,(9):10-11
美欧酝酿推出第二波量化宽松政策 尽符德同近日公布的二季度经济增长数据显现出惊人的强劲迹象,但很多人认为全球经济复苏正在失去动能。美联储近日已决定将所持抵押证券的到期回笼资金用于购买更多公债,这或许预示着更多激进量化宽松措施的开始。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取向也降低了欧洲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应追溯到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基础性缺陷。全球失衡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压低了利率,从而刺激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发达国家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过于宽松,货币政策框架也存在缺陷,导致对全世界高风险金融工具的投资大行其道。除了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外,还有两种方法可能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  相似文献   

16.
陈丰 《北方经济》2009,(21):63-64
从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流动性陷阱的预言到今天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萧条,全球经济随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为了治理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各国货币当局联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放松银行信贷,试图复苏各国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更适宜“中性”,正像李克强总理所说,“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但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必须考虑另一个问题,即在金融全球化、资本全球流动日中国金融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人民币作为弱势货币,它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具有不可避免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货币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黄海洲博士从市场投资角度出发,对后危机时代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及国际流动性动向进行了详细论述。他首先对2010年全球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和货币市场作了简要回顾,将全球市场视为一个2×2结构的框架进行分析:发达国家分成两块,美国是一块,美国以外是一块(主要是欧洲市场);发展中国家也分成两块,中国是一块,中国以外是一块(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在2×2框架基础上,黄博士提出了以下四点判断:美国结构失业,宽松政策两年难改;欧洲两极分化,货币中庸泥猪入海;新兴市场抑制泡沫,继续加息热钱多彩;中国调控转型,货币从紧市场摇摆。  相似文献   

20.
双周     
寰眼天下·国际全球经济再现宽松货币迹象明显澳大利亚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等近日议息,美联储也将再次商讨新的刺激经济措施。市场预计,上述央行都将维持或重拾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为抵御二次衰退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