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创作的《湘君》、《湘夫人》历来被认为是《九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对于"二湘"的身份,向来众说纷纭。明确"二湘"的神话原型,不仅对于研究《九歌》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了解楚地的巫文化和楚地的神话体系都有很大帮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的研读,以及缜密分析屈原"二湘"及其他作品,可推论出"二湘"应为沅湘流域同一女性神。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一个里程碑,其讽刺艺术建构主要包括创作立场、美学风格、文本结构三大要素。本文通过《儒林外史》创作立场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文本传达出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秉持了实事求是爱憎分明讽刺态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通过对《儒林外史》美学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技巧多样,洞幽烛微"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及高度的艺术性;通过对《儒林外史》文本结构与讽刺手法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其常常不被人所理解的独特文本结构恰恰是为成就这种讽刺艺术而特意设计的,是对古典小说文本结构的一种创新。这种"三位一体"的讽刺艺术建构的旨归表达的是"对一种衰退了的社会设想的幻想"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3.
从冰心的哲理小诗开始,中国的女性开始逐渐走上并活跃于新诗创作的舞台。有着中西方双重文化教育背景的林徽因,正是现代中国女性独立的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逐渐走向成熟的典型代表。她创作的新诗,深受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影响,将中西方文化、古典与现代融合在一起,娓娓道来,堪称智慧与灵性的美妙组合。本文选取她的《别丢掉》一首,尝试从文本入手分析其间深意,解读诗中的女性意识,并浅析其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后,身居异国的张爱玲也将“女性之间的情谊”作为描写的重心,并创作了“带有女同性恋色彩”的小说《相见欢》《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员》。在文本中,她将女性之间的恋爱处理为“境遇同性恋”---在父权压迫下女性之间产生的一种正常的特殊“友谊”,未发生在“性”的肉体层次上,而是在“恋”的心理层次上,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呼应与渴望,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相似文献   

5.
以铁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后期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三垛”《麦秸垛》(1986年)、《棉花垛》(1989年)和《青草垛》(1996年)为文本研究的对象,以八十年代中期勃兴的文化与文化寻根热为切入点,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坐标系中,从而探讨女性与世界的关系,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及女性与女性的关系,肯定了“性爱”的美好,“母性”的伟大,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同时,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女性的本原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尺牍文学史上,女性尺牍颇为寂寥。试从女性作家尺牍的创作心态考察入手,就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守望、寻觅等生存姿态和心理进行分析,揭示了守望情结对中国古代女性的情感体验和尺牍创作心态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以男性作家创作心态为参照,认为中国古代女性尺牍创作既是出于自我心理平衡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归根到底是因为她们缺乏生存的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7.
薇拉·凯瑟以童年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内布拉斯加系列小说。《我的安东妮亚》是其公认的代表作。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探讨小说中的人与自然﹑自然与两性的关系,不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凯瑟笔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而且对于保护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诸如简洁而传神的肖像描写、画眼睛以显示人物的灵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重复的艺术手法、“看/被看”的情节结构模式等鲁迅小说典型的创作艺术在《祝福》中都有体现。《祝福》可以作为考察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9.
《暴风雨之夜》主要映射于经典《伊索寓言》中《吃饱了的狼与羊》。木村裕一运用互文性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相融,进行新的构建,体现了互文性创作的语言形式外化、图式化的创新。运用互文性框架,解析《暴风雨之夜》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烂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人类社会情感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诗经·关雎》一诗释读的分析,来探讨儒家对文学文本的释义策略及其影响。作者认为,在《关雎》一诗中,通过认定作者和调整诗歌重心这两个策略,文本中原有的以男女情爱为中心的个人体验被置换成了道德训诫。儒家的这种对文本的控制,对文本释义权的控制,实际上决定了对进入体验的通道的控制,最终决定了对读者体验取向的控制。这一释义策略最终又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电影修辞学相关理论,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文本叙事中,对长镜修辞、变格和形变修辞、幻构修辞和喻意修辞的突出运用做出分析,并结合文本内涵对其修辞效果分别做出详细解读。通过对李安运用电影修辞格的独到之处与效果的分析,为我们的电影创作与修辞格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国犹太裔作家诺曼.梅勒自发表《裸者与死者》成名以来,在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经久不衰。梅勒小说创作主题呈多元化趋势,身为犹太裔作家,他并不专注于从事犹太文学创作,但这并不说明梅勒小说不具备犹太性。本文着重根据《裸者与死者》进行文本分析,阐发诺曼.梅勒的犹太意识和犹太立场。  相似文献   

13.
清初画家恽寿平的一则笔记著录了元代画家黄公望《秋山图》流传与鉴定的传奇,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在此基础上创作《秋山图》小说加以演绎。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论证《秋山图》存在的真实性,解读《秋山图》文本并指出:鉴赏就是一种创造性演绎,艺术作品的多义性,引发无穷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14.
井文学堪称以病人为视角的文学,代表作《柠檬》描写了一个宿疾缠身的青年形象,表现主人翁的一些心境变化,因此文章一直被认为是心境小说或是具有自传性质的私小说。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对作品中主人翁的矛盾行为进行分析,厘清文本中主人翁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行为,准确把握作者的心理结构和创作历程,最终得出《柠檬》表面上看是一篇传记性质的心境小说,实际上却是通过作品设定人物的矛盾纠结的神经质行为,表达作者对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抵触排斥以及对于回归日本传统社会和文化的肯定和期望。  相似文献   

15.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修改直至定型经历了8年之久,具有版本学意义的重要修改主要有1946、1947年和50年代初三次,在此其间形成了四个有代表性的版本.如果把《白毛女》的创作和修改看作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可以发现:在解放区三种主要文化力量作用下构成的《白毛女》文本话语体系,最初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貌.不同话语之间的渗透与磨擦、相融与抵牾,使得文本内涵表现为一种复杂而又具潜在性的意义系统.而三次修改,实际上是代表“五四”传统的知识分子话语逐渐被弱化、被逐出文本话语系统而政治话语巩固其霸主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女作家毕淑敏在创作中始终关注着女性及其生存状况,《红处方》亦是如此,它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毕淑敏的女权主义开山之作,事实并非如此.在《红处方》中,强大的女性话语场背后透露出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但与之对应的是作者向读者进行着更为深切的生命体验展示及发自灵魂深处的人性拷问,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开了一纸灵魂的处方,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对这一事实的认识是理解《红处方》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研究唐代小说的视角众多,从文化学角度将小说和时代文化结合起来是其中一种。唐前期小说集《纪闻》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阅读《纪闻》小说文本,进一步探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唐代宗教及民间信仰、女性生存状况、中外交流情况等。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化是中国深厚文化的根基,是它特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想象力、乡土情怀与审美理想孕育了几千来的中华文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的巨变给当前乡土作家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实中的故乡对于贾平凹已显得很陌生,因为对他来讲,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论文从《秦腔》的叙事模式出发,通过对它的文本分析来说明作者写《秦腔》的目的,及他如何看待自己以往和今后的乡土小说写作,并进而通过当前作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来预测乡土文学的未来与前景。对传统乡村、经典农民的眷恋、回顾,可能仍会对作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而这也是他们巨大的创作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女作家毕淑敏在创作中始终关注着女性及其生存状况,《红处方》亦是如此,它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毕淑敏的女权主义开山之作,事实并非如此。在《红处方》中,强大的女性话语场背后透露出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但与之对应的是作者向读者进行着更为深切的生命体验展示及发自灵魂深处的人性拷问,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开了一纸灵魂的处方,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对这一事实的认识是理解《红处方》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郝思嘉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小说《飘》的女主人公。作者把她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解融入《飘》的创作之中,在郝思嘉的身上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分析郝思嘉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探讨《飘》畅销不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