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川环树以语言学为基础,用文学研究作为精神史研究一环的方法,围绕先秦至宋代诗歌“风”“云”意象,将不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侧面。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研究虽然对我国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和参鉴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比如,小川环树并未探讨唐诗中的云意象、其所论唐诗中风云意象单一等。  相似文献   

2.
对于拥有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说,只有正视历史,熟悉历史,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意旨。文章采用历史还原批评的方法来解读《九三年》的历史环境,借以阐明作家人道主义思想观点的现实依托及其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在其作品《白噪音》中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将后现代美国人面临的生存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白噪音》中现代人精神危机为切入点,描述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深度挖掘其原因并探讨处在精神危机中现代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64年.索尔·贝娄是一位长于思辨的作家,在这部作品中,贝娄塑造了经典的精神流浪汉模式的人物形象.贝娄以精妙的写作技巧,大量使用书信体的手法将他的哲学思想和对历史文化问题的反思向读者娓娓道来.1965年小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时代杂志将其列为100...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因受从小熟读的《圣经》影响,有意识地使自己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与人们熟悉的《圣经》中夏娃人物形象相对应或平行,形成对位,目的是将圣经原型人物作为一种参照物,从而使作品在对位平行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特征的名著,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同时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小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和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于连的形象塑造,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作品主旨、作家倾向、作品时空等几个角度比较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余华的《活着》,揭示了其对个体生存的共同关注,阐述了小说中反映出的对抗和忍耐两种不同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8.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传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花妖狐魅的故事,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同时。作为冷静而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精神的成熟作家,他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主动站到历史前进的思想前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黑暗,更歌颂光明,表达希望,宣扬民主,鼓励斗争,为普通大众指出通往幸福王国的道路。本文试图从解读《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篇入手,揭示蒲松龄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9.
作品<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出身贫苦,却向往上流社会的体面、豪华生活,他为之苦苦奋斗,最终名利双收.可是功成名就后,他却没有了兴致,并感到生活对于他是一种痛苦.马丁心灰意冷,毅然走向自己最后的归宿.这是他梦想幻灭后的选择,也是"美国梦想"幻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杰出作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通过对脚镣、桑博娃娃、烤红薯、公文包等不同事物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巧妙地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也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精神世界以及在种族歧视的社会中追寻自我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于川端康成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关系更多是从平行研究着手的,关注最多的就是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比较研究了,之外还有川端与郁达夫、曹禺等等。而在探究川端康成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时,研究者们(更多的也是作家本人)更注意从影响的角度来予以剖析或自述。比如王小鹰、余华、贾平凹、莫言等等都提到川端文学对他们创作的推动。这种研究状况的形成,与20世纪中国学界对川端作品的译介相关联,此中可见文学研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以及未来研究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一生漂泊动荡,历尽艰辛,他以自己的流浪经历为素材,抓住“流浪”这条主线,创作了独具艺术魅力的一系列作品“北方故事”。通过分析这根贯穿作家生活与作品的生命之线,我们看到了作家本人和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志品质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个性追求与作品的主题意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沧桑无语》是作家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结集之作。本文分析了作品中所萦绕的浓重的忧患意识,认为其忧患意识具有指向现实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内涵复杂性和整体情绪积极性的特色,体现了作家的大家风范和学者气度。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也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其在全球销量亦超过2000万册。本文通过实例,从多个角度分析鉴赏了《追风筝的人》的文学语言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沧桑无语》是作家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结集之作。本文分析了作品中所萦绕的浓重的忧患意识,认为其忧患意识具有指向现实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内涵复杂性和整体情绪积极性的特色,体现了作家的大家风范和学者气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节,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1899年出版的美国女作家凯特&#183;肖邦的代表作《觉醒》与1962年出版的多丽丝&#183;莱辛的《金色笔记》同样被视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而且同样成为21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研读作品,在女权主义视角下,《觉醒》表现出的是肖邦对女权的绝望情绪,而莱辛则透过《金色笔记》表现出了在女权发展问题上相对的理性和前瞻性,即对于一种真正的女权精神,应该是让男人和女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以及与异性和谐相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拓展了艺术真实表现生活体验的空间。这两部作品是两位伟大作家对生命与灵魂的叩问,表现出人类生存处境的本质和不满于自身的现状、努力追求向上的灵魂。笔者试图从两部作品的爱情、死亡主题和船的意境进行比较分析,再现主人公对现世的抗争,试图从爱情中找到精神支柱和归宿,坚持内心的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分析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所映射的狄更斯的悲剧童年和他日后文学创作风格之间的联系,认识其深邃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本文认为《大卫·科波菲尔》正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的有力体现,作家以主人公悲剧的童年经历唤醒人们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儿童的广泛关注,以期改变其在社会中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出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既有积极的一面看,也有相对消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红字》看霍桑的超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独具一格。同时,霍桑也是一位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是他们之中的一位杰出代表。1850年出版的小说《红字》是霍桑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代表了他创作中的最高成就。本文从肯定个人的自立、回归精神的家园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来探讨《红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与超验主义哲学一致的思想,以期进一步挖掘这部杰作中文字背后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