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文章详细阐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滁州特别是凤阳当时的农村状况和广大农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进行的艰辛探索。滁州农村干部群众从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到"一组四定"到借地渡荒到联产计酬大包干到组。小岗村21户农民又偷偷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大包干到户的模式后来很快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目前社会上很多人用这句话形容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5月,《中国经济周刊》随搜狐2008“中国速度全国行”走进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相似文献
6.
“对于世界上的穷人来说,移居是摆脱贫穷和苦难的最明显的途径”.这句由曾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加尔布雷思说的话.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贫困落后的中西部.随着劳务输出的迅速蓬勃发展,逐渐地被当局官员以及草根阶层所认可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8.
9.
改革领先不等于发展领先。和少数明星村镇相比,小岗更是中国千万个乡村的缩影。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不仅要靠天吃饭,更多要靠市场吃饭。但由于基础设施不足,信息不对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和风险,绝大部分农民往往无所适从,最终在风险的考量下日渐保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尽管数据惊人,但除了广西有一小段临海之外,中国西部与海几乎彻底无缘。西部没有海,“寻找西部海”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的中国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回顾和纪念,人们似乎都在努力为这段历史寻找回忆的注脚。作为一本回顾性质的书.《小岗村的故事》的诞生并不足为奇,书店里此类书刊堆积如山,而当下引起轰动如这本书者恐怕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安徽小岗村的18位村民冒死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沉寂了近30年后,小岗村以“土地流转”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我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战略模型的构建要动态地调整为与之对应的从平面型到立体型的转化过程,“教育反贫困”是指通过教育对人的素质和发展技能进行全面提升,斩断贫困的累积循环因果链条,从而实现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开栏的话:往事越千年,待今从头阅。在古代,中国西部这一片辽阔的区域是蒙昧和落后的代名词,是发配、充军和流放的"首选地"。但是,中国西部的开发却一直伴随着历史的足音,每个时代都有有志之士在为西部开发披荆斩棘,也正是因为这些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今天中国西部这样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因此,我们特开设此栏目,追溯往事、缅怀先贤、钩沉历史,为后来者鉴。 相似文献
16.
西部最缺的是资金和人才西部大开发最缺的是什么?学术界的观点可能莫衷一是。我到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考察调研,听到最多的是“资本短缺”,希望国家多给拨款、东部发达地区和外国多来投资。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经济理论的常识,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实践的常识,问题在于:钱从哪里来?按照一般的思路,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大事,钱首先应该来自中央政府,因此“跑‘部’‘钱’进”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二是来自地方政府自筹;三是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援;四是向境外、国外招商引资。实践已经证明,这个思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首先,中央财政担负着全国方方面面的支出压力,不可能为西部地区提供无限的资金供给;第二,西部大部分地方经济本来就不发达,大多是“吃饭财政”,拿不出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建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