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阐述了培育公民社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探讨了多角度提升公民素质,合力促进和谐社会创建的途径。指出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制化认知程度和“公共理性”水平,深入发掘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道德精粹的滋养。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文化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是构建社会政治文明的文化支撑。它的发展和建设,对于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的中国来说,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诉求,更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青年发展本质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具有公民意识的新青年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将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路径:一要"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一体,构建特色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体系;二要"政治参与、法制教育"并行,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政治实践机制;三要"传统媒介、新兴媒介"互补,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全方位传播系统。  相似文献   

4.
姜新武 《理论观察》2007,3(3):38-39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的崛起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念孕生并演进于西方社会,它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理性结构出现在社会理论中。综观西方学术界的“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三次大的分离:1.公民社会同野蛮社会的分离;2.公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3.公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当代西方社会正试图完成这一过程。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层之间的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和频繁,而其间主要的行为主体——公民和政府的理性交流和博弈,是实现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公民社会能消解民主的政治压力。其次,公民社会孕育民主的政治文化。第三,公民社会构建民主的外围机制。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本文首先探讨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进一步疏通政治参与渠道,使政治参与制度化;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民进行参政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政治上成熟的公民;在全社会加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建设。公民法律意识常常作为衡量和评价法治水平的标准和尺度。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使广大公民自发的、零散易变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系统的法律意识,必须经过法律意识的宣传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变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同时,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给民主政治带来了诸多困境。加强电子政府建设、加快法律法规与网络伦理建设、培育公民意识是提升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企业公民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视为企业的公民责任。“企业公民”意味着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做个“经济人”,还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中国企业应尽快建立企业公民意识,这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企业贡献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郑玲 《魅力中国》2010,(35):117-117
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兴起,并促进了公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同时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在近年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和谐语境中的公民社会议题,回顾了公民社会的理论和现状,分析了中国公民社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所起到的现实意义,并着重阐述了目前公民社会组织建设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环节,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其公民意识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尤其是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田雪 《魅力中国》2014,(4):48-48
9月17号来自大陆河南的一个旅游团在阿里山喧哗,被一台北市民劝阻并当场辱骂:“中国人滚出去”!结果遭大陆游客殴打。针对这一事件说明了我国公民的素质亟待提高。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只有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受益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因此,公民素质的提高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闫冰 《魅力中国》2010,(3X):226-228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动力来自多方面:多元利益诉求、觉醒的公民权、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等。在这样的语境下,保障公民对政策制定的参与,不仅有工具意义——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民主性,还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早日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本身也是一种目的。对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进行动力和价值分析,能够给政府和公民同时进行一场"精神革命",激发双发合作的热情,推进公民参与的法制化进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冉  叶超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41-44,57
非营利组织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首先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即非营利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依赖在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塑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和谐社会构建下非营利组织促进社会结构性重塑的基本内容。最后,文章集中阐述了公民社会下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呈现的核心内容及其典型异化。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现实和最重要的任务,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在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相似的条件下,强调政府、公民社会和市场良性循环互动的治理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民社会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治性和非营利性等,而且由于形成与发展特殊环境,折射出不同于一般公民社会的双重品性,从发生学视角进行审视,其双重品性主要彰显为:产生过程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并存;发育动因的内生性与外引性并存;未来趋势的光明性与曲折性并存。中国公民社会在调节经济运行、规制政府权力、重建社会资本、联结"私域"与"公域"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吴明 《理论观察》2007,1(3):49-50
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公民政治文化建设。在多样性、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公民政治文化具有复合性的特点。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和谐性是建立在复合性基础之上的。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最终目标是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比西方国家的公民政治文化具有更高层次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会议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党和国家在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如今,社会逐渐步入现代化,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培育公民意识对现代化的推动有重要作用。可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提出对公民培育提供了新的、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从五个方面对公民意识培育,这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来探讨网络围观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拟从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开始,说明网络围观现象正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并且从多方面论证网络围观对公民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同时分析网络围观的诸多不足之处,探讨网络围观的规范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沈闯 《理论观察》2008,(2):21-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就是一种人们所渴望追求的社会状态和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是处于转型期中国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政治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政治发展的变动关系。此外,和谐的公民社会为新时期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