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食为政首《汉书·食货志》有"食为政首"的说法。我国历史出现过的一些太平盛世,都离不开成功的粮食和农业政策,都是因为政府奉行了"食为政首"的为政之道。比如西汉文景之治,主要是因为实行了重农抑商的轻徭薄赋;唐贞观之治,是因为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清康乾盛世,则是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现代社会,产业出现了分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发达国家一般只有百分之几,我国也已不到  相似文献   

3.
4.
刘欣 《当代陕西》2006,(2):67-67
2004年5月以来,中、省先后召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各地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各地粮改的序幕。但事隔一年半后,粮改进展如何呢,笔者通过对部分市、县粮改情况调查发现.各地进展参差不齐,总体是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5.
6.
7.
8.
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实际,着眼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要求这次粮改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粮食生产和购销的新体制和在粮食市场化条件下的新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培育多元化的粮食经营主体,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繁荣粮食市场,搞活粮食流通,确保粮食供给安全,这是粮改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以粮改为契机,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低效益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使浙江农业全面走上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是推进粮改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是否有新的增加,是衡量粮改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粮改需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一届政府经过周密准备、果断决策,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场旨在开创适合中国需要的粮食流通新体制的跨世纪的改革。可以预言,只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此次深化粮改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国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虽然经过一系列改革,但仍然存在多种弊端和矛盾。诸如国有粮食企业机制转换严重滞后,效益滑坡,财务挂帐剧增;政企不分,冗员膨胀,管理粗放,粮食流通体  相似文献   

10.
黑河市是我省大豆的主产区、产量占全省8—9%,因而我市对大豆的生产及购销市场的变化极为敏感,大豆收购政策及市场的变化,不仅影响农发行业务的开展,而且也直接影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困扰着我市各(市)县地方经济的发展。1999年3月17日,省政府下文,我省大豆正式退出市场收购保护价,这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深化,也是农业产品及销售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经加入WTO,也可以说受进口大豆的影响,我市大豆虽然喜获丰收,但大豆价格一直低迷,销售不畅,一方面受粮食收购政策即由市场收…  相似文献   

11.
12.
今年七八月间,我作为中国粮食流通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我们会见了两国政府主管农业和粮食的高级官员;参观了具有百多年历史的阿根廷罗萨里奥粮食期货交易所和粮食期货交易所仲裁机构;访问了粮食储销公司、农民合作社和粮食经纪人;考察了大型粮油加工厂、港口;还走访了农民家庭农场等。在整个考察访问中,围绕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流通政策的沿革问题,进行了广泛了解,取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借鉴到对我国深化粮改的有益经验。一、全面改革,流通市场化、国际化1.全面改革经济结构。从上世纪80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链条中既是个基础环节,同时也是个薄弱部位,制约因素相对较多,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负荷越来越重,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加倍予以扶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巩固和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粮食流通由过去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了现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两条线运行体制,顺利取消了曾与我  相似文献   

15.
16.
今年6月1日起,在我省全面实行“两放开一调整”(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将国家通过保护价给农民的间接补贴调整为给农民直接补贴,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的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像一股强劲的春风,给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先进县之一的——太和县的粮食市场吹起层层波澜。  相似文献   

17.
18.
19.
<正> 粮食购销“双轨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双轨制”是目前我国粮食购销形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同时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这无疑是件好事,改革深得人心。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可忽视,需在“明补”政策上进一步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