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国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都是商品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商品都是具体的,都有具体的社会性质。但是“商品交换一般”的概念应该理解为在交换中比较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交换方式。进入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从生产到消费不能完全经过直接分配来实现,以及交换有采取商品形式的必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各种商品关系,各种商品关系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与按劳分配有联系的经济核算也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之一。在所有三种商品交换当中,交换产品的时候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但都不是完整意义下的所有权转移。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也是如此。在商品关系当中,劳动者用所得货币购买消费品是比较特别的,它不是商品——货币——商品,而是劳动……货币——商品。这个表述的意思是,劳动由于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直接表现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同作为商品的消费品进行交换。商品的消亡过程不是各种商品的商品性逐渐减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商品由于丧失它们存在的根据而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按需分配代替了按劳分配,消费品就不再成为商品。至于那时部分生产资料是否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商品,现在还难以断定。此外,本文对于人民公社为什么要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概括了许多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中的意见和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关于我国由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变化问题,根据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过渡的发展过程的一般了解,只可能具体地作了一些分析。并且认为,为了实现这一过渡,不仅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而且要在交换关系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资料(产品)为什么是商品在全民企业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产品是否商品的问题上,目前大体存在四种观点,即“非商品论”、“商品外壳论”、“半商品论”(即计划调拨以外自由交换的部分是商品)和“全商品论”(我持第四种意见)。这四种理解,尽管在论点和论据上颇不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谁都没有放弃“对这种交换必须实行等价或有偿让渡”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两类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交换是否商品交换以及它和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的区别,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什么是商品,什么是产品,什么是“形式上的商品”等一系列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研究“两个过渡”中交换关系的变化和当前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产业群的构成形态是一大批智能产业,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产业的具有高增值率的、全新的产业结构群。根据知识产品的分类与认定,知识产业一般可分为四类:即科研产品、技术产品、情报信息产品和文艺产品。知识产品作为一种可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它应该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一、知识产品的一般商品特性知识产品是智力劳动的劳动成果,它包括人才产品与知识产品两大类,前者是教育劳动的成果,后者则是科研劳动、文艺劳动和管理劳动的成果。知识产品是为了交换或为了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要而…  相似文献   

5.
贵刊今年第四期发表的张雅光同志的题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吗?》一文,指出了与原商品概念不同的定义,本人读后,党得确有商榷之必要。 雅光一文,用心良苦,这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并不都是商品,只有其中实现了交换的劳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文/张华初一、从一杯咖啡谈起咖啡可以是以下三种销售形式中的任何一种:产品、商品或服务。咖啡豆开始是作为商品存在下来的。目前,咖啡豆价格是每磅约3美元,合每杯三、四美分。后来制造商将咖啡豆碾磨包装,将其变成商品,每杯就能卖5至25美分...  相似文献   

7.
一、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不是经济制度 商品经济同自然经济一样,它不是一种经济制度,而是一种经济形式。当然,它是区别于自然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中,无论是一个氏族、部落或家庭,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差不多都由自己来生产,相互之间不发生什么交换关系。商品经济则不同,自己的生产是为了他人的消费,自己的消费又依赖他人的生产。每个生产者都要经过交换,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把别人的产品买进来。离开买  相似文献   

8.
对价值范畴的讨论不仅关系着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问题,而且关系着正确认识商品价值关系的问题。这里,我也发表一点个人管见,同大家交换看法。 有些同志为了论证“产品价值论”——即所谓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的产品生产或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生产还有价值的理论——曾经引用  相似文献   

9.
一、商品价值的决定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评价的过程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商品经济是人类处在还不能由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心完全根据计划对社会生产直接进行安排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才能形成价值。这说明在商品经济中作为交换基础的价值,不可能是一个纯粹计算的结果。因为如果社会能够对价值进行计算就意味着社会已经有条件直接根据社会需要对每一种产品的生产进行安排,那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生产。商品具有两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与为满足自己需要而进行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不同,它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只有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并出现了社会分工以后才有可能。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转移使用价值只是说明了交换社会劳动这一为任何社会存在所必要的前提,而没有阐明通过商品生产的形式来交换社会劳动的特点。谁都知道交换社会劳动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因此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交换”。恩格斯曾指出:“要成为商品,这个生产物必须由交换移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来使用的人的手里。”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活动,其本质是商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的跨境转移和重新配置.对外贸易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最主要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2.
<正>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具有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交换性。高新技术商品是用来交换的高新技术成果。这种高新技术成果要成为高新技术商品,也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进行交换。除此之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商品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①进行交换的高新技术成果对其原有者已无实际的应用价值,而对其它单位或组织仍有应用价值;②对高新技术成果所有者来说,转让比自己保持这种高新技术垄断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要高;⑧高新技术成果所有者对利用这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在讨论中,大家都一致同意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以及在各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交换的产品是商品,并认为这是由于以下两个条件所决定的:(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的存在。但是对于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流通着的产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是不是商品以及为何是商品的问题,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意见。现在我想就下列两个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商品不仅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是“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和“用来出售的物品”;不仅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是“商品体”和“商品形式”的统一。“商品”主要是一种经济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是如此,“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生产”是属于“商品生产一般”方面的范畴,无论是“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5.
对外贸易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活动,其本质是商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的跨境转移和重新配置。对外贸易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最主要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而作为一种包含技术、资本、知识和制度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交易机制,对外贸易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是复杂且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提出了著名的可通约性诘难:从“人的行动学”出发,米塞斯认为经济领域目的与手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经济行动具有可计算性,后者则要求经济产品具有可通约性,而货币是唯一可赋予产品以可通约性的交换工具。米塞斯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扬弃货币的自由人联合体构想是不可行的。这种诘难陷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思维陷阱。在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上,米塞斯将价值规律视为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节约劳动时间的唯一实现形式,从而错把货币核算视为最精确的核算方式。在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上,米塞斯将资本主义视为永恒的生产方式,从而错把产品的可通约性视为社会组织生产的必要条件。在处理劳动与货币的关系时,米塞斯没有追问货币形式的起源,从而错把货币视为商品具有可通约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利特勒曾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阶段”;第二是“质的消费阶段”;第三是“感情消费阶段”。在第三阶段,消费者所着重的已不是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是追求一种商品与理想的自我观念的吻合。如有的人情愿花几百元买一条皮带,其外观与实用性并不见得值几百元;有的人宁愿花上千元买一件工艺品或一幅字画,尽管它无使用价值,但却有欣赏价值,为了看着舒心或为了某种寄托。 这种“我喜欢的,即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心理,在感情消费中屡见不鲜。于是,摸透消费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社会性质,是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爭論的一个問題。到現在为止,关于这个問題的分歧意見,大体上可以归納为下列三种。第一种意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部产品,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同集体所有制经济间流通的工农业产品,国营企业間流通的生产資料和国营商店出售給职工的消費品,无論形式上或实质上都是商品。有的同志还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产品也是商品。第二种意見是:社会主义同商品生产是互不相容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但国营企业間交換的生产資料不是商品,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两种形式之間交換的产品、国家“出售”給职工的消費品也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9.
商品交换是货币分析的基础,对商品交换形式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货币分析的两种传统,即以马克思为起始,将货币看作交换的起点和终点,“货币是增殖工具,是为了获得更多货币”的马克思主义货币分析传统,以及以斯密为起始,将商品看作交换的起点和终点,货币只是交易中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传统。商品交换四种形式的区分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两种货币分析传统都受其直接影响。基于两种货币分析传统的文本分析,从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货币分析以自然经济条件的物物交换为基础,导致其论证逻辑中实质上没有货币的位置,因而难以解释经济现实。马克思明确意识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从商品分析到货币分析再到资本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质,并能对当代的经济现实给予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20.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是政治经济学界给商品下的定义,现行政治经济学教材也都采用这种说法,其依据是“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和“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本人认为,该定义下得并不严密、准确,它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