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学者通过对管理层收购(MBO)的研究表明,MBO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及改善组织绩效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模型,抽取13家国内上市公司,对他们最近六年的财务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实施了MBO的样本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在最近三年内绩效有提升表现,且总体绩效水平在最近三年显著提升。因此我们认为MBO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改进的基本JONES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管理层收购(MBO)这一事件是否引发了我国上市公司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这一事件在MBO实施前后各一年没有引发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与我国MBO的动因和制度背景是高度相关的,并不能由此说明我国上市公司MBO过程是规范和透明的.  相似文献   

3.
制度缺失环境下MBO的绩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9月28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2004年2月1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并购重组的方式之一,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亦成为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管理层收购的概念,我国MBO的方式、定价、收购资金来源以及存在的问题都给予过一定程度的分析,并对我国实施MBO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国内有关MBO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定性的分析,只有少数学者采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有关MBO的问题,对于MBO的绩效进行定量分析的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层收购(MBO)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从而提高公司财务绩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市中具有代表性的2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合成数据(Panel Date)截面回归的计量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财务绩效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比较低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下,MBO并未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财务绩效成反向关系;(2)管理层收购前后,公司每股净资产均呈向上的凸性;每股收益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扩大而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一、提出问题从1999年北京四通集团MBO计划开始,MBO逐渐为中国企业界所知,尤其是2000年(粤)美的等上市公司实施MBO以及2002年洞庭水殖等国有上市公司的MBO计划通过财政部的正式批准以后,更多的企业都在策划实施MBO。不容置疑,MBO的实施在促进我国国有企业产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并对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实施管理层收购并不能显著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MBO并不是解决企业困境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7.
MBO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改革进入新阶段而从国外引进的新事物。通过MBO能够改善我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增强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激励力度,从而实现国退民进,增加社会福利。但是MBO的实施会导致可能的国有资产流失、新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如何衡量MBO的利弊成为理论和实践界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实施MBO的权益替代效应,并提出了我国进行MBO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顺才 《上海会计》2003,(11):46-48
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 MBO)是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最早提出,并于80—9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国外的MBO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的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1999年北京四通集团MBO计划开始,MBO才逐渐在中国企业界流行起来。尤其是2000年粤美的等上市公司实施MBO,2002年胜利股份、洞庭水殖等国有上市公司的MBO计划通过财政部的正式批准以后,更多的上市公司都在准备实施MBO。一、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定…  相似文献   

9.
由于环境和背景不同,我国的MBO与西方的MBO存在本质区别.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出发,从设立MBO收购主体、客体、融资、收购定价、信息披露等几个方面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现状.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维护社会公平,我们应当停止上市公司MBO和各种曲线MBO.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MBO)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一种新潮流,表明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股权激励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国内上市公司MBO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国外发展成熟的MBO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应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特点及其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并在考察与借鉴国外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选取国内诸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4.41%的范围内与公司治理绩效正相关, 在4.41%与32.88%之间时,关联程度还有所加强.而如果管理层持股比率大于32.88%则与公司治理绩效负相关.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比例仅为0.017%,已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均值也仅达8.30%,更多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基本上不持有公司股票,在建立与完善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及有效监管体系基础上,管理层收购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刘宇 《证券市场导报》2004,15(12):48-52
本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发展现状。针对MBO存在的问题,本提出的相关对策是完善实施MBO的市场环境,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MBO信息披露和定价的监管,重视上市公司MBO后的监管,强化对管理层任期经济责任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1997~2009年间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沪深两市6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发现,MBO方案公告日前40天和后30天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为1.67%且T检验不显著,即短期财富效应不明显。MBO方案公告后24个月长期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仅为4.37%且T检验不显著,即长期财富效应不明显。研究表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作用不明显,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MBO)后的过度派现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新生事物备受争议,本文重点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派现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界定过度派现行为的标准,指出并不是所有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过度派现行为,有些正常的高派现并不等同于过度派现。本文还对上市公司过度派现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晚近,发端于美国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控股收购(Management Buyout,缩写为MBO)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上市公司MBO实质是市场经济对效率最大化追求的必然产物,其不仅有利于实现产权结构调整,同时还可以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管理人员等,尤其对于急需明晰产权与减退国有股的国内上市公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国内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制度框架障碍重重,中国证监会颁布并于2002年12月1日起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仍未解决其根本.针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MBO的制度障碍与法律监管展开评析,为上市公司MBO运作及立法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初,财政部在发至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建议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一时间,关于该话题的讨论褒贬不一:是管理层收购本身存在理论缺陷,还是其操作过程不当,因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理论界及实务界各抒己见,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认为,客观地讲,管理层收购给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带来的变革是深远的.但目前关键的问题是MBO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加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及当前MBO实践中的不透明、不规范因素的存在,对MBO产生质疑"无可厚非".本文试从激励企业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探询我国企业实施MBO的理论依据,以求为今后MBO的解禁及在我国的顺利实施寻找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MBO在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的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以上市公司为例,从1999年6月粤美的吹响上市公司MBO的号角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粤美的、深方大、TCL、洞庭水殖、胜利股份、特变电工、佛塑股份、红豆股份、杉杉股份、大众科创、大众交通、永鼎光缆、全兴股份、芜湖港等十几家上市公司或其母公司进行了MBO。2002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首次对上市公司MBO和员工持股等问题作出了规定。2005年上半年因国家机构改革财政部曾一度要求暂缓实施MBO,从而使一些企业采取曲线MBO的方式将MBO的活动转入隐蔽状态。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重新对企业改制过程实施MBO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再次使MBO从隐蔽走向阳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MBO)对于参与收购的公司管理层来说,存在效果显著的报酬激励、股权分红激励乃至财富增长效应;MBO后,管理层的动态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随公司动态绩效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MBO后存在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增加现金股利分配效应和管理层报酬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缩写MBO)是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融资来收购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从而引起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资产等变化的一种收购行为。MBO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发达国家公司重组的一种主要方式,受到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青睐。从1998年四通公司将MBO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据统计,已有粤美的等20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施了MBO。另外,还有大量的国有小企业实施了MBO。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初,财政部在发至原国家经贸委关于&lt;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gt;中建议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一时间,关于该话题的讨论褒贬不一:是管理层收购本身存在理论缺陷,还是其操作过程不当,因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理论界及实务界各抒己见,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认为,客观地讲,管理层收购给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带来的变革是深远的.但目前关键的问题是MBO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加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及当前MBO实践中的不透明、不规范因素的存在,对MBO产生质疑“无可厚非“.本文试从激励企业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探询我国企业实施MBO的理论依据,以求为今后MBO的解禁及在我国的顺利实施寻找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