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国城 《农家之友》2006,(8S):12-12
“免耕抛秧技术就是好!以前,丈夫在外打工,我—个人耕田很辛苦。犁耙田要借别人家的牛,一天2亩地要花100多元。插秧更辛苦,腰疼不说,还要找邻居帮忙才能做完。现在,村里的耕牛都不见了,别人也学我家,只用一个人就干完农活,其他人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在广西北流市沙垌镇丹花村,一位姓杨的村民在今春进行水稻免耕抛秧时高兴地对笔者说道。这是北流市发展节约型农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免耕抛秧技术就是好!以前,丈夫在外打工,我一个人耕田很辛苦。犁耙田要借别人家的牛,一天2亩地要花100多元。插秧更辛苦,腰疼不说,还要找邻居帮忙才能做完。现在,村里的耕牛都不见了,别人也学我家,只用一个人就干完农活,其他人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在广西北流市沙垌镇丹花村,  相似文献   

3.
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在调整中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据报载,在湖北省蕲春县古木村农民涂艳青,看到当地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户家庭喂养耕牛力不从心,每到农忙季节就出现“农忙牛贵”的现象,便自筹资金购买耕牛30余头,开办了一家耕牛出租场,向周边村民出租,为众多无牛户解决了实际困难,自己从中获利也颇丰。这一耕牛出租的创举,巧妙地抓住了当地农户喂养难、用牛难这一潜在的市场,找准了耕牛出租这一可行的利益增长点,既实现了当地主要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又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在调整中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据报载,在湖北省蕲春县古木村农民涂艳青,看到当地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户家庭喂养耕牛力不从心,每到农忙季节就出现"农忙牛贵"的现象,便自筹资金购买耕牛30余头,开办了一家耕牛出租场,向周边村民出租,为众多无牛户解决了实际困难,自己从中获利也颇丰.  相似文献   

5.
资阳县农业用地的耕作,主要依靠畜力.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全县耕牛总数保持在22,000头左右,每头耕牛负担54亩.1981年,耕牛开始大幅度减少,据1986年3月上旬统计,全县仅有6,200头,比1980年下降75%,其中有劳役能力的只有5,400头,每头劳役牛负担215亩.全县无牛的村民小组二千余个,接近三分之一.而且,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这一情况必须引起重视.耕牛减少过多,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将会造成严重影响.对此,目前相当一  相似文献   

6.
正是“三夏”大忙时节,记者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隆江村。该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288户846人。因为是边远高山地区,村民居住分散,传统的农业生产多少年来都是“人耕牛犁”。知道这时正是农民忙的时候,记者不愿耽误他们太多时间,想稍微空闲一点时再采访,谁知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标一脸轻松地说:“现在的‘三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根本就不怎么忙。忙‘三夏’、忙‘三秋’都已经成了老皇历。”  相似文献   

7.
"社保有份":托起失地农民的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大高力庄,是一个邻近地铁八通线的村庄,站在村子里就可以看到不远处林立的住宅楼群。一片正在建设的楼房旁边,几条起重机吊臂还在不停地转动着。这里已很少能看到大片的耕地。据村里一位年长的村民说,现在由于耕地减少,村里人均只有几分地,所以人们已经有十几年不种地了,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  相似文献   

8.
华实 《农家之友》2013,(11):29-30
小红山子村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边上,处于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带。这个离北京最近的草原,既具有南方的优雅秀丽,又具有北方的粗犷雄浑。夏天,百花盛开,有名的、无名的野花,这样的美景,隔十天就会换一茬,现在看到的是黄色,也许再等十天就成了粉色、红色,真可谓是说不尽道不清的美。 生态旅游造福了小红山子村。村民们说“天也蓝、地也绿。不吃苦,不受累。一边看风景,一边捡财富。这日子,过得真滋润。”在村民家里,主人白万琴一边给来客倒着奶茶,一边高兴地说,“过去,只是靠家里的几亩薄地糊口,  相似文献   

9.
1996年,江西省石城县凉溪村将集体所有的50亩林地发包给村民陶某承包,承包合同期限为30年。可在即将收获时,陶某却因病死亡。看着由陶某管理得郁郁葱葱的漫山松树、杉树,就像看到了一棵棵“摇钱树”在风中摇曳。于是,以村委会主任廖某为首的一班人萌生了将林地收回,转包他人的念头。主意已定,廖某等就找到承包人陶某的儿子陶小乾,向其通报村里将林地收回的意见。陶小乾一听连连摇头反对说,该承包林地正值收获季节,丰收在望,他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他自己要继承父亲遗志,依法“继承”该50亩林地的承包经营权,认真管理直至承包期满。  相似文献   

10.
2002年,贵州省金沙县安底甘庄村村民张家贵采取分散饲养、集中育肥的方式养牛38头,增收3.8万元,成为安底养牛致富示范户。2001年,张家贵外出打工回家利用外出学到的技术投资6万余元购买51头牛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进行饲养。但由于圈舍修建标准低、越冬草料准备不充分,冬天有2头牛被冻死。2002年,他一方面争取资金改善圈舍,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与附近农户签订协议将牛租借给有条件的农户饲养,到销售季节再将要出售的牛集中进行育肥。这样,既解决了无耕牛农户的耕种困难,为其带来经济收入,又解决了冬季饲草不足、牛越冬困难…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社会上曾爆出了一条“肥城数牛”的新闻,说的是某乡镇的几个相邻村庄,因上级要检查统计耕牛数量,相互借牛以凑足数目。起初还真的蒙混过关了,后来又发现在不同的村庄点数到同一头耕牛,这才发觉被假象所骗。  相似文献   

12.
眉山县思濛镇沈店村第7农经联社,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这个社就坚持了“几统一”,正确处理了“统”与“分”的关系,群众满意,经济发展。他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统一将耕牛、农机具落实专人喂养、管理。由四户有劳力,少“生意”门路的农户喂养耕牛,并保管与耕牛配套的犁耙。拖拉机由两名机手负责只耕田操作,保管,栽种一结束便放在公棚内。二、统一耕整农田。全社的农田划作四片,四条耕牛各负担一片,饲养员负责使牛  相似文献   

13.
争田风波     
那天一大早,我刚到村部就被一组三十多个村民围 住了:“张会计,听说我组河东80亩地承包合同要到期了,我们也想包那块地!”“现在种田合算了,我们要种那田,请你为我们主持公道。”……从大伙你一言我一语中,我听明白了,他们说的是好块过去没人要的低洼地。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刚上任时遇到的一件棘手事。  相似文献   

14.
位于山东平度市蓼兰镇的幸福村,现有420户人家。解放前,人们起了个村名叫正西屯。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主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便改名为幸福村。我们走进幸福村村委办公室,一眼就看到墙上挂的一幅幸福村20年来工农业收入分配示意图和像框内放大的4幅新旧对比照片。...  相似文献   

15.
在大冷的天里,黑龙江鸡东县东海镇发展村五组的村民可是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忙着“取经”,有的准备锯末子,有的开始做菌种,他们为什么这么忙?这还得从三年前说起。三年前,东海镇发展村五组的杨俊山在冬闲走亲戚时,偶然遇到了人称“滑菇大王”的东海镇幸福村村民冯喜志,当时冯喜志正在给幸福村的村民“传经”。杨俊山了解到种一盘滑菇,需要的成本只有6角4分钱,纯收入却达4-5元钱,如果种100平方米滑菇3000盘,就会有8000-9000元的纯收入,当即被这致富快、效益高的小滑菇吸引了。在冯喜志的帮助下,杨俊山决定先试种4000盘滑菇。杨俊山种上滑菇以后…  相似文献   

16.
小学四年级时,孙红雷得知,家里要推迟两个小时吃晚饭,因为母亲下班后,要去捡破烂贴补家用。一天,母亲轻言细语地对他说:“三郎,你放了学也和妈一起去捡好吗?”“不,我要做作业。”他飞快地答道,不敢看母亲的眼睛。这以后,孙红雷开始变得孤僻、沉默。有一天,孙红雷放学回来,走到二楼楼梯口时,看到母亲正背对着他站在走廊里。“请问,家里有人吗?”孙红雷听到母亲讷讷的声音,几秒钟后那家的门“嘎吱”开了,却很快又“哐当”一声关上了,伴随着没好气的一声:“又来借钱?我们没有钱!”孙红雷鼻子一阵发酸……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11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促进7万农户持续增收的有力推手——7月23日上午,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槐树村,农民陆孝恩指着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算起了这样一笔账:以往3亩稻地请人插秧,管吃管喝,还得付上300多元工钱。今夏请了专业合作社,机械插秧不到一小时就能全栽完,费用不到150元,还不耽误自己外出打工,一天又能挣回160元。"合作社机械插秧省工省力省钱,栽插质量还比人工高,这样的好事没处找去。"因此,老陆逢  相似文献   

18.
耕牛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今后也将与拖拉机长期并存.可是近几年来,我省耕牛逐年下降,尤以盆中丘陵下降幅度最大.最近,我们就这个问题到简阳县赤水公社作了调查.该公社有4,326户,18,196人,耕地面积22,407亩(田5,435亩,土16,972亩).这几年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压制,推广丁水稻、玉米杂交良种,加之气候较好,粮食连年增产,1982年比1980年增长9.4%,今年预计将比去年增产一成左右.但是,这里的耕牛却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以1980年底的存栏数为100,1981年降为71.7,1982年降为45.9,到今年九月底降为28.2;绝对数从1980年的283头降为80头,头平负担耕地280亩(田67.9亩、土212亩).全公社97个生产队,无牛队多达37个.虽有拖拉机73  相似文献   

19.
姚小刚,渑池县英豪镇谷水村十组村民,全家3口人。这几年,靠种植大棚蔬菜逐渐富了起来。谷水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乡村沙石公路直通镇上。姚小刚从小就爱动脑筋,酷爱农业技术,看到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庄稼辛辛苦苦,年复一年仍是一个“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苦日子。1986年,高中毕业的小刚承包了村里的7.05亩机动地,考虑到这片土地紧监小河,河水四季常流不断,经过一个多月的市场考察、论  相似文献   

20.
据《法制日报》载,去年6月的一天,河南省渑池县某村村民杨某的耕牛由于看管不善,跑进了同村李某的责任田。李某在赶牛时,一怒之下用镰刀将牛砍伤至死。事情发生后,杨认为李打死自家耕牛应照价赔偿,李则认为,村里有"六畜(猪牛马羊鸡狗)入地,打死不赔"的规定,不该赔偿。最后闹到了县法院,法院认为,"六畜入地,打死不赔"的村规,违反了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之规定,不能成立,并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