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技术经济》2015,(8):107-115
构建了一个两期承销商收益模型,用相对行业市盈率反映市场条件,研究了不同声誉的承销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IPO定价机制。以2005—2012年中国A股市场的IPO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声誉承销商为提高声誉对当期承销的IPO进行保守定价,低声誉承销商以最大化当期承销收入为目标对IPO进行激进定价。这种定价机制导致:相对于低声誉承销商,高声誉承销商承销的IPO有更高的首日收益和更好的长期市场表现;在高估值市场条件下,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而IPO的长期市场表现与之显著负相关;在低估值市场条件下,低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长期市场表现与之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勇  陆文军 《经济师》2009,(12):84-86
自2004年底出台政策,在中国新股发行过程中推行询价制度以来,其中经历过2006年对询价制度改革指导意见,2009年对询价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但是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均不够。追究其原因,中国的询价制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初步询价未必要参与累计询价,初步询价过程中不需要缴纳保证金,参与询价对象的资格需要审核,询价对象参与配售锁定期较长等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0年12月31日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15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承销商声誉对创业板公司IPO融资超募以及超募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对高声誉承销商和低声誉承销商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发现:(1)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的IPO融资能力更强,能够获得更高的超募率和更多的超募资金,因而融资超募更为严重;(2)承销商声誉与超募资金使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高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的超募资金使用效率,明显低于低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表明高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非效率使用超募资金的倾向更加突出。研究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背景下,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我国承销商声誉与承销服务费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江会 《财经研究》2004,30(4):108-118
市场为高声誉承销商提供比低声誉承销商更高的承销服务费用是对承销商建立和保持市场声誉、提高承销服务质量的一种补偿和激励,因而也是确保证券发行市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文章利用中国证券发行市场上的数据资料检验了我国承销商声誉与承销服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我国承销费用率与承销商声誉值正相关,但是不同声誉等级承销商之间的承销服务价格差别很小,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承销商声誉资本的形成,也弱化了声誉机制对我国承销商行为的约束力,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市场化的承销服务费用率的形成机制.有鉴于此,文章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放松当前对承销服务费用的管制,建立市场化的承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构建不对称信息结构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应用Bayes法则对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动态化以及二者声誉变动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模型结论显示,监管者对承销商的违规或错误评估行为的“宽容”以及任何“下不为例”的监管思维不仅会加剧自身声誉的下降,而且会导致承销商评估失误概率的上升和承销商声誉的下降,表明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叶晓铭 《经济师》2011,(7):37-38
目前,相关法规制度对政府采购询价方式的报价有效性未作出详细的规定,给实践操作带来困惑。文章通过政府采购的立法原则与其他采购方式、国际采购制度的比较、询价本身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询价报价的有效条件应是三个以上的有效报价。  相似文献   

7.
我国即开型彩票发行中普遍存在着由承销商进行市场销售的委托-代理关系,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彩票发行机构与承销商之间便产生了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本文分别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与承销商间一次博弈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与承销商间相互依存行为的影响要素及作用机制,为我国彩票发行中承销制度改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承销商利用分析师报告托市了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术界对于我国IPO市场是否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搜集新股上市一年之内的分析师报告数据,系统考察了我国承销商利用分析师报告进行托市的行为特征,以及投资者对于承销商分析师具有托市性质报告的市场反应。结果发现:(1)承销商会利用乐观、但偏颇的分析师报告为市场表现不佳的新股进行托市,但这一现象在新股上市90天后消失;(2)声誉机制在新股解禁期后才能有效约束承销商利用分析师报告托市的利益冲突行为;(3)市场投资者总体上能够识别承销商的托市意图,并对承销商分析师报告的系统偏误进行自我调整。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我国承销商是否存在托市行为提供了新的直接性经验证据,而且有助于市场各方洞悉分析师报告背后的利益冲突,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的规范政策提供了新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累计投标询价已经成为全球新股发行的主流趋势。文章对国外学者在询价制的本质、询价规则设计、询价与拍卖效率比较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进行了回顾,并针对我国现行询价机制与主流机制的区别,提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承销商托市原则上应该属于股价操纵行为,但却有利于确保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稳定,也有利于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中国相关的证券法规虽然都禁止股价操纵行为,但都未涉及承销商托市问题,使承销商托市客观上成为“有实无名”的行为。通过对承销商托市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分析,论证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危害性。并探求托市与操纵市场的本质区别,为托市的合法化奠定基础,借以规范托市行为,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4-2007年间在我国深圳中小板上市的647家IPO企业为样本,对承销商声誉与企业IPO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和多元回归方程,研究发现声誉高的承销商没有发挥更强的抑制作用且承销商承销的IPO企业数量越多,其越有可能与企业的盈余管理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经济导刊》2014,(1):20-23
正*将对询价、路演、网下报价过程进行抽查*发行市盈率超过行业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须连续3周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网下报价投资者不具备定价能力,或没有严格履行报价评估和决策程序、未能审慎报价的,禁止参与询价中国证监会对新股发行的过程监管将再度加码。1月1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实施《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证监会公告  相似文献   

13.
一、会计监督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所设岗位的影响 1.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包括: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计;采购与验收: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关键岗位是询价与确定供应商,其决定着物资采购的价格、性能、质量。由于物资的品种多、制造厂商多,必须货比三家和进行询价。需要有采购谈判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这不是会计人员所具备的技能,也不是会计人员所能监督的。会计人员能够做到的是对采购合同、采购发票、验收单、入库单等进行核对,但是无法防止询价与确定供应商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采购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并不是靠检查一些票单就能发现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无法对采购业务这一重要经济活动实行实质性监督。  相似文献   

14.
有限理性监管、初步询价和IPO定价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询价机制中加入初步询价阶段是我国累计投标询价机制区别于国际通行做法的主要特征。作为定价源头,初步询价为定价提供了最重要信息。本文从询价规则本身合理性出发,研究了初步询价在定价程序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监管者的有限理性导致询价规则本身存在缺陷;由初步询价得到的初始价格区间主要受到询价家数、筹资额和市场整体回报影响,研究结果不同于成熟市场的结论;由于询价规则存在歧视性分配机制缺失、发行价受到控制和初步询价报价无有效约束等缺陷,初步询价没有改善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0—2012年中国A股443家询价对象的45630组详细报价的微观数据,构建了"信息优势"询价对象与"信息劣势"询价对象的平均报价之差的代理变量,使用Ordered-probit模型,对中国询价制度下A股市场中是否存在"赢者诅咒"假说进行了检验。进而利用询价阶段的详细报价数据,构建了3个衡量机构投资者审慎报价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第三阶段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询价对象报价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优势"投资者与"信息劣势"投资者的平均报价之差与IPO首日抑价率成正比;中国证监会于2012年5月实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询价对象报价的审慎程度;导致新股发行抑价率高的主要因素仍是二级市场炒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闽发证券严重违规被托管、辽宁证券被托管、华夏证券因违规被重组,中国证券承销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行业洗牌。但券商问题已不是简单的业务违规问题,深藏于后的制度缺失更值得我们思考。本从声誉机制的理论入手,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证券承销商声誉缺失的必然,并分析了造成证券承销商声誉缺失的制度诱因,以此为契点,探讨了完善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剑 《技术经济》2014,(2):104-111
利用2010—2012年中国A股443家询价对象的45630组详细报价的微观数据,构建了"信息优势"询价对象与"信息劣势"询价对象的平均报价之差的代理变量,使用Ordered-probit模型,对中国询价制度下A股市场中是否存在"赢者诅咒"假说进行了检验。进而利用询价阶段的详细报价数据,构建了3个衡量机构投资者审慎报价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第三阶段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询价对象报价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优势"投资者与"信息劣势"投资者的平均报价之差与IPO首日抑价率成正比;中国证监会于2012年5月实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询价对象报价的审慎程度;导致新股发行抑价率高的主要因素仍是二级市场炒作。  相似文献   

18.
自中国创业板成立以来,新股高超募现象就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分析2009~2011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281支新股全样本,发现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追求高的承销费增加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说明承销商的声誉无法约束其机会主义行为。而风险投资的持股和声誉对发行人的超募程度没有影响。不过,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对高声誉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抑制的作用。此外,审计师声誉和超募程度显著负相关,说明高声誉的审计师显著降低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  相似文献   

19.
任秋娟 《经济师》2011,(3):106-106,108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沪深两市股票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的新股发行先后采取了多种定价机制。文章主要对固定价格机制、尝试用的拍卖机制和累计投标询价IPO定价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三种定价机制的主要特点、优势与不足,得出与固定价格机制、拍卖机制相比,累计投标询价机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新股发行定价偏低观点受到了一些定价偏高实证现象的质疑,且难以解释我国长期实行的发行市盈率管制政策。本文在原有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从正向反馈的非理性角度研究发行定价,进而分析市盈率管制政策的作用,并实证检验。研究认为,新股发行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向反馈申购者,他们受近期新股上市表现激发而参与申购,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使得新股即使被高估也仍然能够成功发行。发行人和承销商意识到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为了使其利润最大化,他们会抬高发行定价,而机构投资者在近期新股上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也易于高估新股,因此也能接受较高的询价价格。实证结果验证了正向反馈申购者对发行定价的这一正向影响,并且发现市盈率管制政策能够对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