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承销商利用分析师报告托市了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术界对于我国IPO市场是否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搜集新股上市一年之内的分析师报告数据,系统考察了我国承销商利用分析师报告进行托市的行为特征,以及投资者对于承销商分析师具有托市性质报告的市场反应。结果发现:(1)承销商会利用乐观、但偏颇的分析师报告为市场表现不佳的新股进行托市,但这一现象在新股上市90天后消失;(2)声誉机制在新股解禁期后才能有效约束承销商利用分析师报告托市的利益冲突行为;(3)市场投资者总体上能够识别承销商的托市意图,并对承销商分析师报告的系统偏误进行自我调整。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我国承销商是否存在托市行为提供了新的直接性经验证据,而且有助于市场各方洞悉分析师报告背后的利益冲突,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的规范政策提供了新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股初始回报地下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承销商托市不仅是影响新股初回报的重要因素,还是使资本市场健康运作,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关键。但迄今为止,国内对影响新股初始回报因素的讨论均未涉及承销商托市。为此,本文建立了中国股市的收益率分布偏度模型,证实了上海股市承销商托市的存在,发现了托市的行为模式、主要托市对象,分析了托市对股市的影响,为更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股初始回报变化规律,了解中国股市的情况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承销商进行了IPO托市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O抑价来源于承销商托市的假说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实证检验的支持,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中国IPO市场上同样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本文通过对沪市1996-2004年间发行的651只A股IPO进行收益分布检验,发现IPO上市后前6日的收益分布出现了显著负偏现象,从而否定了中国IPO市场上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进一步对锁定和非锁定样本的对比分析表明,负偏现象是由机构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引起的,锁定期限制减轻了IPO上市之初的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IPO市场存在承销商托市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Ruud(1993)收益率分布检验法对中国A股市场上IPO股票上市后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检验.考虑抑价极大值会使样本收益率分布明显右偏,本文运用剔除抑价极大值后的样本对不同定价机制下的IPO后市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我们发现,IPO股票上市后的短期收益率分布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零假设.这说明中国IPO市场不存在明显的承销商托市,目前高抑价的原因不能用承销商托市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Jarrow的囤积逼空模型为基础,推导出在不存在做空机制的中国股票市场中囤积逼空策略是不可行的,但投机者仍然可以通过收购股票至一定的持股率,并将股价推至某一高位後突然抛出来获取操纵利润,操纵利润与股票交易成本负相关。因此,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可以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来遏制操纵股市的行为。另外,投机者可以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者重大事件公告(如收购、重组等)来降低操纵风险。增加操纵收益。本文研究表明,价格对所披露的信息越是敏感,投机者操纵股价的难度越小;市场申的噪音交易者越多,股价被操纵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信息质量是管制股市操纵行为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王茂斌 《财经研究》2006,32(7):109-117
文章利用中国职工股上市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内部人在其股份上市交易中的自利行为及其市场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因为存在承销商支持,公司职工股公司上市后短期表现强势;内部职工股公司未发现承销商支持的证据,但是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和送股除权等方式对二级市场股价进行支持。不同的上市时间安排是造成两类职工股公司自利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市场操纵过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实证分析发现,在亿安科技股价操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股东人数变化和股价变动之间协同演化过程存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中其它股票上。并且在这种协同演化过程中,股东人数变化与公司业绩相关性不高,股价变动虽然与公司业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不能够足以证明在中国股市中股价是对公司基本面真实的反映,相反说明了在中国股市中市场操纵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这种协同演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操纵者的操纵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股价操纵与公司治理之间应存在密切关系。笔者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价操纵案例,选取对照样本组并运用二项逻辑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表明,被操纵的公司不但在信息披露方面呈现出异常行为,而且在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等公司治理方面也出现了异常。这证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股价操纵行为存在着紧密联系。其启示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遏制股价操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尹筑嘉  黄建欢 《经济经纬》2008,13(2):105-108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股价操纵与公司治理之间应存在密切关系。笔者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价操纵案例,选取对照样本组并运用二项逻辑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表明,被操纵的公司不但在信息披露方面呈现出异常行为,而且在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等公司治理方面也出现了异常。这证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股价操纵行为存在着紧密联系。其启示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遏制股价操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00~200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基于股权有偿协议转让发生第一大股东变更的79起事件,运用事件研究法从价格行为和交易量两个角度.对该类事件信息披露前后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我国股市普遍存在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的现象。本文还从持股比例、股权的所有权性质和股权变更的程度等角度,发现对于市场尤为关注的信息,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的情况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低,上市公司股价波动不仅受公司特质信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噪音信息的干扰。在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为获取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有操纵盈余影响股价及股价同步性进行市场择时的动机。本文结合股价同步性考察股权再融资过程中控股股东的市场择时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向市场释放了噪音信息,使股价波动受到干扰,股价同步性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导致股价同步性降低的效果更为显著,并且股价同步性降低有助于控股股东选择市场时机实施再融资。  相似文献   

12.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5日公布了证券公司开展做市业务所需条件,同时宣布启动受理主办券商做市业务备案申请工作,并将于近期启动做市商专用技术系统测试工作,预示着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即将正式推出。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助于解决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有利于价格发现,使股价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降低股价被操纵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说,做市商在提高市场有效性上功不可没,使信息的分布更加对称,促进新三板市场向有效市场迈进。  相似文献   

13.
承销商是证券发行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信息生产者,然其信息生产功能和“第三方认证中介”功能是建立在承销商声誉基础之上的。规模、定价水平、业绩记录、专业资格、长期绩效等是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因素。建立声誉机制有一系列基本条件,声誉状况的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长期预期形成机制等是承销商声誉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承销商是证券发行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信息生产者,然其信息生产功能和“第三方认证中介”功能是建立在承销商声誉基础之上的.规模、定价水平、业绩记录、专业资格、长期绩效等是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因素.建立声誉机制有一系列基本条件,声誉状况的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长期预期形成机制等是承销商声誉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向中兴 《财经科学》2006,(11):31-38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框架,在Allen和Gale、Chunsheng Zhou 和 Jianping Mei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的股价操纵事件为研究对象,建立适合中国股市的股价操纵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操纵者利用一般投资者的代表性偏差和处置效应等行为偏差,能够完成操纵过程获取操纵利润,并且能够利用一般投资者的代表性偏差而将部分操纵成本转嫁给一般投资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股票市场高频交易数据构建收盘价操纵监测识别模型,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就融资融券对市场操纵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 显示:融资融券的实施能够抑制标的证券操纵行为的发生,对我国股市的公正运行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融资融券的实施通过提高股票流动性,而并非提高股价信息含量、缓解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来抑制操纵行为;最后,横截面分析结果显示,融资融券在中小板、创业板及股市处于熊市时对市场操纵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徐龙炳  李琛  陈倩雯 《财经研究》2021,47(5):4-18,48
首例信息型市场操纵的刑事案件"徐翔案"于2017年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与传统的短线操纵不同,信息型市场操纵涉及上市公司与二级市场机构的联合操纵,操纵者利用信息发布与传播,配合公司行动连续交易,联合操纵股价,炒作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更容易诱使大量资金跟风交易,因而更有可能发生财富转移.由于减持是现阶段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实现财富转移的主要渠道,文章基于内部人减持视角,系统研究了信息型市场操纵与财富转移的行为特征、动机与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内部人减持期间存在明显的信息操纵迹象,主要方式包括减持前发布"高送转""业绩预增""并购重组"等利好信息;操纵的动机是为了精准刺激股价,掩护操纵者高位减持套现,实现财富转移效应最大化;经济后果是企业经营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产业资本加速脱离实体经济.文章还从减持预谋、反向交易和利好信息的欺诈属性三个维度揭示了上述行为的市场操纵本质.文章为研究资本市场交易行为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提供了新证据,对于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减持制度和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孟煜杰 《时代经贸》2007,5(11Z):218-219
证券市场自诞生之日起,股价操纵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危害严重。股价操纵现象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扭曲了股票的市场价格,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情节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资金、资本及外汇市场的系统风险,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惨重损失,进而影响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新中国证券市场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股价操纵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的比重还很低.处罚力度还不大;对股价操纵及其监管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证券市场监管体制还难以适应股价操纵监管的客观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证券操纵及其监管体制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承销商声誉与承销服务费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江会 《财经研究》2004,30(4):108-118
市场为高声誉承销商提供比低声誉承销商更高的承销服务费用是对承销商建立和保持市场声誉、提高承销服务质量的一种补偿和激励,因而也是确保证券发行市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文章利用中国证券发行市场上的数据资料检验了我国承销商声誉与承销服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我国承销费用率与承销商声誉值正相关,但是不同声誉等级承销商之间的承销服务价格差别很小,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承销商声誉资本的形成,也弱化了声誉机制对我国承销商行为的约束力,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市场化的承销服务费用率的形成机制.有鉴于此,文章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放松当前对承销服务费用的管制,建立市场化的承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闽发证券严重违规被托管、辽宁证券被托管、华夏证券因违规被重组,中国证券承销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行业洗牌。但券商问题已不是简单的业务违规问题,深藏于后的制度缺失更值得我们思考。本从声誉机制的理论入手,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证券承销商声誉缺失的必然,并分析了造成证券承销商声誉缺失的制度诱因,以此为契点,探讨了完善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