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我国公路隧道施工主要以新奥法为主,采用复合式衬砌支护形式。在软弱围岩段,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均为承载结构,共同支撑围岩应力,从而保证隧道结构安全。衬砌质量直接关系隧道结构安全及使用寿命,因此衬砌质量控制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隧道衬砌厚度和表观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可以获取大量数据,全面评价衬砌的厚度和表观质量,有效规避传统方法数据量不足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使支护能够尽快闭合,形成稳固的支护体系,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开挖完成后尽快施作仰拱和边墙基础,仰拱开挖全断面进行,开挖长度视围岩类别确定,控制在3m-10m。仰拱填充混凝土施工时,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标高,用全断面钢模板衬砌台车,一次衬砌长度9m,搅拌混凝土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直接入模。二次衬砌施工,合理地安排全工序平行作业,隧道边墙基础、仰拱填充及二次衬砌与开挖掌子面拉开20m-50m。  相似文献   

3.
正连拱隧道作为公路隧道的重要结构型式,其对于改善公路线型、节省用地、降低造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山区高速公路修建短隧道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大跨度连拱隧道的断面形式呈"m"形,跨度一般在15米以上,其施工主要是处理好进洞和洞身掘进问题,以确保洞口边坡稳定、洞身安全顺利掘进和衬砌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超大跨度公路隧道穿越破碎带的施工方案与安全措施,重点研究了破碎带围岩的稳定性及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和注浆加固技术,成功确定破碎带位置并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该方案特别采用了直径50㎜、长度450+300㎝的双排注浆小导管,显著降低了隧道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最大下沉值仅为16.4㎜,远低于设计预留的180㎜。研究结果表明,该施工方案可有效保障超大跨度隧道穿越破碎带的安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速铁路隧道主要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特点,阐述了目前采用的乘车舒适度和净空有效面积、断面形式、支护和衬砌设计参数、防排水标准、消防和防灾救援、洞口形式等主要技术标准,以及单洞双线和双洞单线方案选择、黄土隧道、施工方法、可维护防排水系统、衬砌结构耐久性等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围岩的损伤程度控制在最小限度,同时关注支护和衬砌质量,充分发挥其支护效果。隧道施工应做到:爱护围岩、内实外美、重视环境、动态施工。  相似文献   

7.
山区公路隧道排水系统阻塞病害直接影响隧道内围岩、衬砌渗透水分的外排效率,对隧道围岩、衬砌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极为不利,本文以山区隧道排水系统沉积阻塞病害为研究对象,对导致排水系统阻塞的各种根源进行分类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经工程实践检验,处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特点隧道工程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隧道地质本身的不可控性、特殊性,使其施工难度和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结合长年来隧道工程建设的研究和经验积累,总结我国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分析隧道工程在现有高速公路建设中典型特征:施工环境典型、复杂、恶劣地下环境不稳定,即使勘测过也会出现变化,很难随时把控施工外部环境。而且隧道施工空间相对较小,工程作业繁琐复杂,交叉工程协作多,如开挖、支护、防排水、预埋件等工序在隧道围岩等恶劣的条件下进行,施工难度大,施工人员生活质量差,难以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9.
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的要求.两条公路隧道间距必需在15倍开挖宽度以上。因此.在最好的围岩条件下.两车道隧道间围岩;争距至少要接近20m。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规定已不能满足路线线型选择、环保及经济的需要。同时.连拱隧道又因施工工序原因.造价、工程难度均较大,且工期较长。因此.突破规范规定的小净距隧道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地铁隧道浅埋暗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是一项边开挖边浇筑的施工技术。其原理是把整个隧道大断面分成上下左右6个小断面施工,每一小断面单独掘进,最后形成一个大的隧道。利用土层在开挖过程中短时间的自稳能力,采用网状支护形式,使围岩或土层表面形成密贴型薄壁支护结构,且用中隔壁及中隔板承担部分受力。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粘性土层、砂层、砂卵层等地质。  相似文献   

11.
隧道工程历来是工程施工中的重头戏,公路隧道与水工、铁路隧道相比略有不同,其施工断面大,对工程周围扰动大,同时由于形状特殊,多采用扁平的断面型式,对围岩块体的不利切割多;拱顶围岩应力状态有改变,给公路隧道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隧道施工的质量,关乎整体工程的质量问题,更主要的是影响隧道的稳定,左右着工程造价.因此控制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公路隧道因修建于地下,受地质复杂多变性的影响较为显著,建设、运维难度远超一般地上工程,传统"二维设计、静态施工、被动养护"模式存在"三阶段分离"弊端,信息化施工、动态设计难以落实,建养脱节。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2005年开始,联合同济大学、江西交通咨询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从三维地质延申至三维设计,以建养一体平台为载体,运用自动化监测、快速检测及无纸化巡检普查技术,实时采集施工运维关键数据,动态分析施工期围岩稳定性、变形发展趋势及结构健康状态,智能反馈指导设计施工及养护决策,无缝集成设计、施工及运维信息,已形成全面的公路隧道智慧建养关键技术成套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隧道工程是高速公路项目中一种较为复杂的单位工程,因受多方因素干扰,施工难度较大。本期论文专题通过施工案例,介绍了软弱围岩隧道坍塌处理、超前管棚支护施工工艺及不良地质处置办法等,以期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路隧道衬砌是影响公路隧道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形式下衬砌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也有很大不同。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某公路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MADIS GTS软件模拟不同衬砌厚度下的隧道结构,得到隧道衬砌结构的应力云图、位移云图和安全性系数。结果表明,随着衬砌厚度的增大,隧道衬砌结构的轴力、剪力与弯矩均增大,且最大受力位置相似;随着隧道衬砌厚度的增加,衬砌的最大位移值逐渐减小,但减小速率减慢,最大值的减小速率由0.80变为0.46;隧道衬砌厚度对衬砌结构的安全系数影响较大,随着衬砌厚度的增加,衬砌结构的安全系数逐渐下降,但均大于15。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2.5亿辆,跃居世界第二,进一步导致我国通行需求迅速增长、车道数量稳步增加,六车道、八车道公路已取代传统四车道公路成为主流,预示了超大跨度隧道已成为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显著趋势。创新: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某隧道爆破开挖工程的围岩松动圈以指导施工,采用Ls-dyna/3dec模拟软件模拟隧道爆破开挖工况,得到动静载荷载下隧道围岩松动圈范围为0.81m^2.21m。分析研究认为,在爆破开挖过程中,隧道右上角、左上角位置松动区较大,需采用局部加强支护;其他侧可按照中级松动圈进行支护设计。根据研究结论,基于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对隧道进行支护分析,施工期间隧道变形较小、稳定性较好,表明研究成果对施工有较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速公路单洞三车道、四车道隧道等超大跨度隧道,面临着隧道施工工法选取、不同工法间转换控制和隧道施工过程荷载计算等技术难题。该项目组通过理论创新、数值仿真、工程测试等技术手段,解决了超大跨度隧道施工工法选取理论依据、隧道施工工法转换控制标准、隧道分步施工松散荷载计算等工程问题,提升了特大跨度隧道施工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施工管理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部经济大开发以及国家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相关政策的出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交通建设的重点仍将是加快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中西部公路的建设,以形成贯穿南北和东西的干线网。隧道工程作为公路建设中常见的大型工程,具有断面大、长度较长、地质条件复杂、隐蔽工程多、施工空间狭小等特点,不仅在技术上给隧道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正在山区公路工程项目方案比选中,隧道方案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青睐,其占有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公路隧道具有断面大、所穿越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塌方、岩爆、突泥涌水等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这些安全事故发生后,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对公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我国大量的公路隧道已经进入了"养护维修"阶段,部分早期建设的隧道,标准不高,经过长期运营,出现了渗漏水、衬砌开裂、剥落、拱背空洞、衬砌厚度不足、混凝土劣化、路面开裂、路面冒水等明显病害,危及隧道内的行车安全,亟需进行维修加固。二次衬砌作为公路隧道主要结构,其技术状况对于隧道运营安全至关重要,对二次衬砌结构加固技术进行研究,是隧道加固领域的核心内容。二次衬砌加固原则公路隧道二次衬砌的加固处治,应首先明确加固处治原则,从而制定满足"安全适用、技术可靠、经济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