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雏形。石油化工、煤、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发展状况良好,现已构成了陕西产业格局的主体。本文采用区位商系数分析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得出陕西在医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制造四大行业中现已形成产业集群。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上述四大产业集群在促进陕西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对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切实实施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战略,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明确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群建设中的职能地位,以促进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着发展模式单一、管理体制落后、产业链条短、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应通过体制和产品创新,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升级,实现技术产品化、装备成套化、配套本地化,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从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陕西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这对于推动陕西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制造业中38个行业运用区位商系数进行分析,陕西省逐步形成了能源矿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制造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并对各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杭州的产业集群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是杭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产业集群及产业概念的界定,从分析杭州产业集群现阶段发展具有的发展模式、集群内企业规模、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政府的引导体系、科技转化能力等方面入手,发现在杭州产业集群升级中还存在着产业集群度低、技术及产品竞争力薄弱、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等问题。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竞争优势、加强国际高新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集群集中度、建立人才支撑体系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整合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着集群理论体系不完善、集群政策导向不明确、集群文化优势不突出、集群产业加工链不完整等问题,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应加强集群理论研究,明确产业集群政策导向,加强产业集群文化建设,加快丰富产业集群链条,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集群支持系统,从而推进全省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爱杰 《商》2013,(3):214-21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及一个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更是经济发展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典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竞争和比较分析,分析其在新形势下面临机遇挑战,针对性的提出几条建设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常永杰 《北方经贸》2014,(12):91-92
相应的适合黑龙江省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即采取以资源为依托的企业集群模式、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模式、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企业集群模式、品牌联结型企业集群模式和生态模式。随着价值链和生态链的融合与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生态模式必将成为黑龙江省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产业集群及其特有的竞争优势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在新经济日渐兴起的今天,产业集群更是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明显特征.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来审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不足,针对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机制缺失的现实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方略,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强劲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已经呈现出集群发展特征和趋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如何培育黑龙江省的产业集群,增强黑龙江省各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强劲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已经呈现出集群发展特征和趋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如何培育黑龙江省的产业集群,增强黑龙江省各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新集群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东生 《商业研究》2004,(20):156-158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在东北工业基地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构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新集群的重要难点集中于成体高、效率低以及资金收入不足等问题,这也是构建黑龙江装备制造产业新集群的思路和对策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但是目前产业发展却陷入瓶颈,面临着再工业化,而产业集群可以说是再工业化的一个基本方向和核心环节。通过分析“苏南模式”中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结合黑龙江省目前的产业集群现状,借鉴“苏南模式”的经验教训,形成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集群模式,把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发展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结合起来,对实现黑龙江省再工业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聚焦ST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着重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为做强、做大ST区食品加工产业,持续提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创业ST、宜居ST、和谐ST"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区域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区域内技术创新和形成品牌优势。要走出一条适合辽宁省省情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从辽宁省自身区位、基础设施、开采、加工等产业、产业园区及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角度选择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扶持计算机等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沈阳汽车产业集群,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辽宁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铸造业铸造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铸造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差;铸件品质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工作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和材料消耗高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全球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阐述了铸造产业集群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发展铸造产业集群是实现我国由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岩峰 《江苏商论》2005,(7):138-140
本文首先评述了产业集群理论,并进行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分析,进而提出了发挥集群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商》2015,(10)
世界各地普遍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加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日益凸显出园区内竞争力衰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它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分析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装备制造业集群性强,园区化的集聚性发展促使装备制造产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同时集群化规模化的正外部性反作用于园区经济体,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装备制造业是贵阳市的第一主导产业,是贵阳市集群化发展特征最明显的一个产业。针对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促进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集聚经济效益,促进贵阳市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雪琴 《商业时代》2007,(26):109-110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它旨在科学辩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环境、资源、能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选择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产业集群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