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杨 《现代管理科学》2015,(1):81-83,108
文章以跨国公司国际战略实践的发展趋势为主线,分别对企业一体化理论与外包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揭示贸易与投资的新型互动关系,展示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2.
刘杨 《现代管理科学》2014,(12):58-60,117
院文章建立异质性企业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围绕企业一体化战略展开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结论认为围绕异质性企业最终产品生产展开的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东道国市场容量、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已在东道国进行中间产品生产活动存在正相关性(负相关性),与东道国的固定成本负相关(正相关).而中间产品的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禀赋优势,企业生产效率、生产规模以及企业是否在东道国从事最终产品生产存在正相关性,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固定成本负相关.而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与中间产品的生产区位集中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产品内分工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动因之一,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全球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盛行,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和结构升级创造了重要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范围内的产品内分工不仅已经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可能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因素。文章以上海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初步探索了上海在开放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目标、战略重点、区位选择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蓝琦 《企业导报》2013,(8):66-66
1970后,国际分工开始以产品内分工为主,并且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形式日益见长。这类贸易形式以产品生产过程的分散化为基础,将生产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形成以生产工序、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由于这种分工体系的微观方面难以用贸易理论来解释,所以本文引入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企业在生产组织方式选择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瑛 《企业经济》2005,(4):144-145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府协调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必须以区域之间形成紧密的经济关系为基础。本文主要从市场视角分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理,为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章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产业正在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京津冀区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为此,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区域的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要求,选取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较为全面地分析近几年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和特征,并提出未来北京开展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品内分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加工贸易是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形式.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相关理论出发,在对我国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数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战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价值工程》2011,30(3):4-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的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中国在此态势下顺应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潮流,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提出了相应的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整合国内机制,实现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总体协调。本文阐述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1.
刘林  李萍 《价值工程》2010,29(13):233-234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在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提出了今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邓艳平 《企业研究》2011,(12):12-13
中国大陆地区通过大量承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生产能力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介入到国际产品内分工,本文认为中国处于全球产品内分工中低端,应该从加大国内研发投入、调整加工贸易结构、多层次开拓国外市场及降低加工贸易的对外依赖程度等方面提升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离岸服务外包在全球方兴未艾,外包这一经济现象实质是分工的当代新形态。外包是工序、区段、环节的分工,区别于行业间、产品间的分工。本文以产品内分工为视角,解析发包方如何在分工带来的冲突中权衡利弊做出发包决策,以及承包方又如何对离岸服务外包进行战略抉择和战略管控以争取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和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地区通过大量承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生产能力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介入到国际产品内分工,本文认为中国处于全球产品内分工中低端,应该从加大国内研发投入、调整加工贸易结构、多层次开拓国外市场及降低加工贸易的对外依赖程度等方面提升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将国与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地分工从"完整"的产品,贯彻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本文通过在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中加入交易成本变量的方法,拓展了李嘉图模型,从而将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动因分析中,并通过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完整动因应当是以比较优势的差异为基础,以交易成本的降低为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新阶段,它为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加工贸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但也存在种种制约其进一步升级的因素。本文以产品内分工为视角,尝试分析中国加工贸易实现产品、价值链、企业、产业和区域全面升级的机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上海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的地位,指出上海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欠缺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本文认为,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来实现上海制造业整体升级尚不现实,但这并不排斥某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技术转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上海制造业升级的局部突破,进而带动上海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8.
杜海燕 《中外企业家》2009,(4X):102-103
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越来越发达,这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目前,全球汽车产品内分工正在逐步深化,而江苏省是典型的高开放度大省,因此,选取江苏省汽车产业对外贸易数据,对该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和路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汽车产业虽然存在较高的对外贸易开放度,但企业自主研发力度不高,对外资依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要实现产业的发展,还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得到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东亚经济周期同步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经济周期同步性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涵义,采用经济周期距离衡量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结合多维标度技术,分析了包含中国在内9个东亚经济体和多种经济体组合的经济周期距离及其阶段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双边贸易强度、专业化差异、金融联系等变量的影响因素集合对经济周期距离加以解释。实证结果不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演化进行了评价与展望,还讨论了中国参与未来区域合作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产品内分工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角。本文从专业化生产、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三个层面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并就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如何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