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周鸣磬 《上海改革》1995,(10):7-8,10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表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一决定把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变成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为加速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表现为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3.
我们之所以强调必须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考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是因为马克思上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点,是确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其所以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以及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推进,乃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自始至终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不断地把社会文明进程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5.
高元鲁 《辽宁经济》1998,(12):39-39
一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精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最精辟的阐述。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两位历史巨人的科学思想。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世界经济的飞速进步,都证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威力,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全面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和全面影响,归根到底就在于它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相似文献   

7.
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既以生产力尺度,同时又以人的尺度来衡量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它应该是专属于人的范畴,因为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而作为生产力中活的要素的人也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生产力尺度内在的就是人的尺度。因此,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可见,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理应是人的价值尺度,也即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今天在本报发表。《决定》全面总结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中央发布这个《决定》,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决定》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发布和贯彻这个《决定》,目的是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变成国家发展战略,使科技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相似文献   

9.
一、科技与管理都是生产力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988年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发展社会生产力时,提出并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确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于1995年5月6日公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公布,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切实实施这个决定,必将进一步促进全党全国人民科技意识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 《决定》明确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公布也必将极大地鼓舞广大的民营科技企业,给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为满足我刊广大读者的需求,特摘发《决定》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发布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辉历史的新篇:一个动员全党全民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开始启程。 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正是从这一高度,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和频率纳入生产过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对生产力发展乃至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力量,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识,对解放思想并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然而,科学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是一个全面渗透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体系,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形成现代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是邓小平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和运用这一论断,对于实现我市兴边富民、强市升位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一定肯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进步理论内容丰富,而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问题又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马克思认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应该既有生产力尺度又包括人的发展尺度,这两个尺度既是统一的,又有不一致性。马克思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无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对现实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深刻理解科技进步的战略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过程中,曾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发展,越来越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早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交通作为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其也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重要生产力之一。在社会发展的进步中,科学技术与交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科技的发展在其成果的运用中,不断的将生产力转化为交通生产要素,来推动着交通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交通的发展也推动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进步与革新,来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直以来,我们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倾向于科技发展是交通发展动力的观点,淡薄了交通发展助推科技发展的因素。因此,我们只有全面把握和贯彻科技发展与交通发展的互动,从而促进交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对煤炭企业来说,科技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认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主要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取代或淘汰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是以石器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后来出现了以青铜器和铁器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到了18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20世纪50~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革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高科技及其产业为标志的新的社会生产力,而且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更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三大报告阐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读教育,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