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金融产业的角度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均积累了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累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必须从金融体系参与主体的行为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和政府行为以及对储蓄者加强风险教育,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存款在储户挤兑时发生的支付危机.防范金融危机,必须首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体制中仍然存在大量金融风险.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应当规范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规范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不良资产的化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我国金融风险已相对集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和实现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活动出发,提出了建立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体系:金融风险测评系统、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和金融风险监管系统;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应遵循的原则;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策略:规避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消减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补偿风险策略和抑制风险策略  相似文献   

4.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法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活动必须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许多措施,但法制手段是最有效的措施。分析我国金融法制存在的问题。并从金融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管和法律意识等各个方面寻求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其关键又是防范金融风险,包括防范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和抵御国际性金融危机传导所带来的外部冲击。”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至今还在持续影响着部分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2015年底开始的美国第六轮加息周期和2018年3月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次贷危机为背景,基于MIMIC模型对2005—2016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压力进行了测度,找到压力的来源为外汇储备增长率、出口增长率和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三个方面,进而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从三方面提出中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对策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级房贷诱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危机,使美国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受到了侵害。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有限,我国的经济还将保持继续增长,但如果我们对金融危机的危害不引起警觉,继续麻痹大意,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在下一次金融危机来临时,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了化解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陆军 《全国商情》2011,(8):61+6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化解金融危机影响和"保增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不规范和发展过快等问题,蕴含着金融风险。为化解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从充实平台公司资本,做大公司现金流,健全风险预警和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稳定作用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为了有效化解国内长期累积巨额不良资产的潜在风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1999年4月起陆续组建信达、长城、东方和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从国有银行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 回顾信达公司3年创业历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9.
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从制度性方面阐述了金融风险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性安排,调整产权关系和政企、银企关系,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和制度创新,来最大限度地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具有特殊性。金融风险既可能来自经济体内部的各种宏观、微观因素影响,又可能来自外部的各种因素冲击。日益扩大的金融风险严重威胁到各种经济体的生存和发展。金融风险产生后,风险源如果未被及时化解而长时积累,就会通过一定的对象和载体,沿特定的传导路径传导和扩散,并且达到一定强度。金融风险经过这一特定的机制积累并加剧,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通过分析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可以隔断金融风险继续传导的渠道,缩小金融风险范围,从而控制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