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孙丽丽  张旭昀  王勇  毕凤琴 《价值工程》2012,31(13):236-237
本文在对国内外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国内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结合材料专业特点,以"卓越计划"为指导,确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工程师培养目标。考虑材料专业的多样性和对材料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通过改革和创新材料工程人才教育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材料工程师,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而探索一条培养卓越材料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7,(15):149-151
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双向能力薄弱,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严重。本文结合高校教学成果奖和教改项目,探索并实施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在"双能"要求下实现卓越能力的达成,研究"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计划的实施要求高校师资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提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在各高校建设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我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重新制定和明确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针对应用型汽车服务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以及具体要求,采用以项目为基础、跨学科设置专业课程、培养专业能力的理念,提出了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并力求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以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对汽车服务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最后,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保障体系的要素,以期通过不断地努力培养出具有大工程意识的汽车服务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已有多所高校实施开展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其一是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其二是高校自身适应社会需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其三更是引导高校教学改革走向的重要指针.就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发展的思考进行讨论,从对学生素质教育、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释"卓越计划"的涵义、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特点、我国"卓越计划"实施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针对"卓越计划"在企业环节落实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28):240-241
2010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实施"卓越计划",194所高校被列为一、二批实施高校。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改革,"卓越计划"必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进入"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学生基本素质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本文根据现有试点高校及专业招生选拔方法,结合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确定了学生选拔与管理程序,并进行尝试与实践,为兄弟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部"2011计划"的逐步实施,国家对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研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高校科协作为高校创新的重要承担者,探索其在"2011计划"推进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11计划"内涵及科协性质的解读,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对科协角色进行定位,并给出推进"2011计划"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7,(32):176-179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航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情况和国内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总结了航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果还表明国内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构建了航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问题。但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就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积极借鉴国外模式的同时,结合"卓越计划"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琳琳 《企业导报》2015,(2):137-138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建锋  周凌云 《物流科技》2013,36(10):20-21,27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物流工程在内众多专业学科基础,高校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剖析与重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依据应用型高校为背景,分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CDIO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国际化工程师为目标。论文介绍了当前图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病和CDIO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燕山大学等高校实施CDIO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一系列基于CDIO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措施。实验证明,该教学模式对于启发与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十分有效,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与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建立了以CDIO模式为主线的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穿于工程图学教学全过程,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传统图学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图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理念,使教学过程与工程应用相联系,是推进工程图学课程深入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左颖  徐坤  王超  王丹  王慧芳 《价值工程》2011,30(24):272-274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大而不强,英语水平是制约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障碍。教育部2010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把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本文探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地方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试点专业实施大学英语教改的课程定位与体系设计、交互式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注重过程的教改特色。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8,(12):193-194
针对目前高校所存在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分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重庆文理学院张进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材料类卓越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制定了以三大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标准,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集"实验、实训、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研究对于高校材料类卓越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3,(23):227-228
本文从系统工程视角,结合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对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为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当前地方高校信息类人才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信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围绕地方高校信息类学生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以培养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和精准娴熟的工程经验的"T"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湖南工业大学对该模式进行了应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实际,提出了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选取主干课程《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企业实践环节实施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把这门主干课程开设成为符合"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9.
宋玉杰  田密  祖海英  闫月娟 《价值工程》2012,31(23):219-22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韩国的KAIST大学和国立首尔大学等的工程实践教育课程建设、过程实施、教育理念为例,分析了国外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学生的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