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我国煤矿发生事故3341起,死亡5986人,死亡人数较2004年略有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多达134起,并且发生了4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我国百万吨死亡率大约是美国的100倍,俄罗斯的10倍,印度的12倍,大大超过了煤炭先进生产国家。从事故原因分析中,我们得知多数事故都是矿井管理问题造成的,真正因设备问题而发生的事故较少。因此,煤炭企业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煤矿瓦斯事故一直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和扼杀煤矿工人生命的“头号杀手”。据统计.建国以来煤矿发生的20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事故.其中19起为瓦斯事故。其中2004。2009年全国煤矿发生各类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225起.死亡5280人.其中瓦斯事故147起.死亡3667人.分别占65.3%、69.5%。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由于煤矿井下地质情况复杂,开采技术条件各异,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威胁,再加上有害气体、粉尘、噪音、井下涌水、淋水大量存在,造成了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2004年出现了几起重特大事故。据国家安监局报告,2004年煤矿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人数3.081人,其中重点煤矿、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分别为:0.931和5.867.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0月,全国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和9.5%。但工矿商贸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上升2.2%和3.9%。特别是煤矿,1~10月共发生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187起,死亡843人,同比分别上升4.5%和11.5%。国庆节以来,煤矿事故总量上升,重特大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5.
边际 《现代班组》2008,(11):44-44
9月24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指出,今年1~8月,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277910起,死亡54677人,同比分别下降了20.1%和14.9%。但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63起,死亡103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起、128人,同比上升了18.9%和14.1%。  相似文献   

6.
王赛尔 《化工管理》2022,(19):129-134
为掌握重特大危化品事故的发生规律,明确其发生原因,保障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首先,针对2012—2021年中国发生的13起重特大危化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起事故中,重大事故有10起,特大事故有3起;从地域来看,重特大危化品事故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以山东省和江苏省最为严重;从时间来看,重特大危化品事故多发生在2013年和2019年和每年的6—8月。其次,根据人、物、环境和管理四个要素及FTA分析方法绘制鱼刺图并建立了4层26类基本原因事件的事故树模型,得到315个最小割集和8个最小径集,并对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进行计算和排序。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预防重特大危化品事故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5年农历正月初六,就在这个新春喜庆的日子里,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发生了特大瓦斯事故,214名矿工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这个呼唤力量与美丽的世界。回想起两年前的除夕之夜,就在离孙家湾煤矿不远处的艾友煤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井下720米深处,与矿工们一起吃饺子。温家宝情真意切地说:“煤矿工作最主要的是安全,要牢牢地把握住安全。”前不久,温总理在铜川时说:“要爱护每一个矿工,珍爱每一个矿工的生命,让大家平安下井,平安回家。”温家宝总理的嘱咐言犹在耳,国家安监局的通知耳提面命。可是,惊天矿难还是在连连发生,仅去年10月以来,已有郑煤集团、铜川矿务局两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相继发生重特大事故,分别死亡148人、166人。而今年孙家湾煤矿一次死亡214人,成为继196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矿难。面对如此频繁的煤矿事故,如此高的死亡人数,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煤矿事故成为中国的顽症?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的死穴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国的部分地区连续发生了火灾、爆炸等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是群众造或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发生事故的原因,尽管可能有千条万条.但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在安全的时候抓好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煤矿生产中,一通三防工作是决定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因素,而通风管理又是一通三防工作的基础。近几年,乡镇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频发不断,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乡镇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约占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70%以上。分析其事故原因,其中,通风系统管理混乱、通风系统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以来,我国煤矿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2月份以来,先后发生了4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从事故调查结果看,这些煤矿大多存在安全管理薄弱,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认真、不负责,少数国有大矿管理滑坡,"三违"现象严重,企业负责人思想麻痹,忽视安全等情况.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10月11日通报了“十一”期间发生在天津、湖北和河南,共造成62人死亡的三起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通报指出。这些事故暴露出一些地区和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尤其是客运企业安全管理薄弱乃至混乱、驾驶员违法违规行为严重、行业监管特别是客运包车监管不得力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苏顺强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1):136-137,139
煤矿生产是高危行业,在工业生产中也是我国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尤其是重特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对这些工人生命财的安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尽管近几年死亡的人数有所下降,但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事故频繁发生。重特大事故每年都会发生,从未有效遏止。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以煤矿产业特点出发,通过对重、特大安全事故统计,从不同角度对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其他国家煤矿安全管理经验进行比较,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煤矿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相同的悲剧还在反复上演。2007年12月5日,又有105名矿工鲜活的生命,在山西洪洞县新窑煤矿重特大瓦斯爆炸声中化为永恒,成为2006年以来全国发生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矿难一次次拷问煤矿安全:是谁夺去了矿工的生命?煤矿安全生产何时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国煤矿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多达四起,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两起。事故给死难矿工家属造成无法弥补的痛苦.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煤矿安全形势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笔者结合鹤壁煤业集团的安全现状,就如何做好国有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谈几点认识。一、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反思多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尽管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存在着共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王捷 《广西电业》2014,(4):46-49
正一、引言2013年,全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好转,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2%和3.5%,较大事故下降17.8%和17.2%、重特大事故下降16.9%和5.9%。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全国仍有15个省份发生了1~2起重大事故,8个省份发生了3起及以上重大事故,吉林和山东各发生2起特别重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2月内蒙古煤矿各类伤亡事故情况及同比(按事故发生地区) 一、2009年伤亡事故情况 (一)12月份事故情况:全区煤矿没有发生死亡事故,实现了零死亡。与上月相比,事故起数减少2起,死亡人数减少4人。同比持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来接连发生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因自然灾害引起的事故灾难,国务院办公厅8月31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近日就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8.
权威之声     
近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强调:“四个突破”是今年工作的重点目标。一是在遏制煤矿等重特大事故上实现新的突破。2006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控制指标是在2005年实际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9.
闻安 《广西电业》2007,(4):12-12
2007年1至2月份,全国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发生一般以上电网事故,没有发生重大以上设备事故。电力生产发生人身死亡事故3起,死亡3人,同比起数增加3起,死亡人数增加3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炭工业》2000,(6):12-14
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决遏制全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势头,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把煤矿事故率和死亡人数大幅度降下来。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职责所在。目前,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张宝明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