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福建,关键在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他们的状况深深地影响着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创新。本文对福建省科技人才的就业现状作一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有赖于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争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受到诸如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不坚实,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因素的制约.为此,福建省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加大人才...  相似文献   

3.
科技人才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皖江城市带当前科技人才引进与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应从紧缺领域高端人才及人才团队引进、加大科技人才知识更新、技能提升与支持力度,创新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改善科技人才工作环境,增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进行努力,以促进示范区科技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4.
宁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已经有十几年,已出台了一系列各类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因此科技人才集聚迅速,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都不断增强。但宁波的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科技投入及其机制、科技人才观、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要着力抓好"三个转变",使科技人才开发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5.
科技人才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借鉴产业区位商思想进行测算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科技人才集聚程度测算,剖析科技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科技人才流动规律,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人才空间集聚非均衡发展,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差异仍有扩大趋势。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科技人才集聚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科研单位如何才能培养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年科技人才不仅是科研单位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科研院所转型升级、增加综合实力的有生力量,而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就应该掌握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律,大力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让他们早日担负起重任。本文主要从青年科技人才的概念入手,探究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律,希望给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科技人才需求预测是国家合理制订人才政策的重要依据。为此,本文基于科技人才需求的数据特征,构建适用于科技人才需求预测的新型离散灰色模型FODGM(r,1,kθ,u),该模型实现了系统发展灰信息非线性规律的较好反映以及累加阶数作用范围全实域拓展,缓解了原始序列中极值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能够有效模拟科技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科技人才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我国科技人才需求量呈逐步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我国科技人员全时当量将达729.258万人年,科技人才需求端压力较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制定缓解我国科技人才需求端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金慧 《企业家天地》2009,(11):41-42
福建省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方面都不如沿海发达地区。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西经济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快福建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对福建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事关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当今世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根据党中央要求,上海将在下个世纪初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之一,建成我国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这对上  相似文献   

10.
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岗位识别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海外人才引进的成功率,以知识图谱为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Ⅱ软件,以人才引进科技领域相关的科技论文和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构建了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的岗位识别模型。通过对知识网络中薄弱、缺失和关键知识要素与知识群的计算和判别,获取引进岗位的数量和类型信息,定量化识别出所需要设置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岗位。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的岗位识别模型能够提高人才引进工作中岗位设置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才工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目前京津冀科技人才还存在着重形式、轻机制,难竞争、泛合作,高储备、低利用等问题,但只要把科技人才建设、科技人才的交流培训当作首要任务,给予政策上的战略规划和前瞻性,秉持创新理念,开拓思维形态,做到有的放矢,真实有效,抓住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机遇,就能坚定不移地走好三地人才强市之路。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高技术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并成为高层次人才国际流动的重要动因,致使跨国人才流动呈现出诸多新态势。加快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转型步伐已成为我国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本文拟从国际人才流动态势及对高技术产业的作用入手,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现有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以提高科技人才引进效益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为目标,探索实现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转型、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与机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人才作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一直以来是各国和各区域争夺的对象。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状况下呈现出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流动特征。本文针对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进行了数量分析,并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对流动成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配机制、协调内外有别的引进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数字福建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数字人才作为掌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经济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文章采用区位商模型测算福建省数字人才的集聚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福建省数字人才集聚指标的主要数量信息,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衡量近年来福建省数字人才集聚效应,探究福建省在数字人才集聚上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促进数字人才集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看,沿海地区已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流地带。经济增长的前沿阵地是创新,经济增长需依靠技术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关键是科技人才。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必然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人才资源的培育与发展。张爱邦教授等人完成的省级科技成果《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背景下的科技人才开发问题研究》在阐明科技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经调查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其它地区经验,提出了对外开放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科技人才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征。然而,创新型科教人才的激励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大瓶颈。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和产权理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实施产权激励能够很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一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提出了改革会计教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发展涉外法治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以福建省为例,从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地方高校现阶段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困境,提出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地方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应创新培养方式、夯实实践培养环节、特色培养小语种法治人才、切实提升国际法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9.
将技术创新分解为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成果三个层面,采用1997—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和C—D函数,对技术创新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已十分明显,但其地位尚不牢固,投资和要素驱动仍是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技术创新人才和投入是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技术创新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够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进和培育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加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20.
人才工作的目标是要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要研究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并发挥各自作用的规律与创新机制,促使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不同功能的人才群体组成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队伍,其中,科技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本文重点叙述了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机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