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何薇玲 《时代经贸》2007,(2Z):125-126
诉讼时效制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事法律制度。这项制度重在保持民事活动中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交易安全。本文在对诉讼时效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行阐述的同时,综观世界各国民事立法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进一步探讨诉讼时效的效力。并综合各国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关于诉讼时效主张及适用的规定,分析我国在审判实务中对诉讼时效的态度,总结世界立法潮流。由此引发对我国民事立法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以及对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做一点小小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广兴 《经济师》2006,(7):49-50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也叫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程序强调无论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只要确有错误即应通过再审制度加以纠正,贯彻了我们国家有错必纠、有错必改、实事求是的司法理念。该项制度对于保障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发展,该项制度本身存有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显露。文章从分析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立,指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前民事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民事司法裁判的完整性。民事执行问题主要表现在执行难与执行乱两大方面,其中执行乱又加剧了执行难,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和优势,决定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摆脱这种困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引入的新生事物,该制度的引入有利于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与效率理念的实现。本文主要对该制度在我国出台的历史背景、现实价值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强制执行竞合这一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本对民事诉讼中强制执行竞合的产生、国外财产保全执行与终局判决竞合的主要学说,以及我国民事诉讼强制执行制度的主要缺陷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有必要对于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执行竞合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强制执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送达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础性诉讼制度,也是法院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贯穿诉讼的始终。确立科学合理的送达机制,对于保证程度公正和诉讼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的法官、书记员执行送达,以直接送达为主,以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为辅的职权主义送达模式,背离公正和效率的司法原则,应全面改革和完善。从而确立由当事人参与送达;书记员管理送达;司法警察和书记员执行送达,以邮寄送达和电子送达为主要送达方式的送达机制。  相似文献   

7.
陈小炜  翟正海 《时代经贸》2007,5(6X):164-165
学界普遍认为,德国的民事司法体制运作很好,一直以来,德国民事制度改革卓有成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试着研究德国民诉制度改革,探索对我国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8.
公务卡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在公务支出领域引人具有“电子留痕”特点的信用卡,逐步取消预算单位现金支付的方式,建立健全操作规范、信息透明、监控有力的公务支出管理新机制。我国在2007年下半年启动公务卡试点工作,争取2012年起在所有中央预算部门和地方省市两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进公务卡管理。目前,公务卡制度改革从执行情况来看,进程缓漫,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公务卡制度改革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用中利益差序格局的制度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春禧 《财经科学》2005,(1):170-174
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社会的不公正使对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中利益差序格局的分析,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对社会义务的过度负担和缺乏对国家土地征用权的有效制约是导致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中利益差序格局的法律成因,进而提出改革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调整利益差序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已经难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管理要求,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资金收支流经环节过多,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收支活动不透明,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各类收支信息渠道不畅,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的依据等等。  相似文献   

11.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通过剖析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监督的现实需要和优越性、制约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监督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如何加强执行监督的建议和对策,以切实推动和加强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促进国防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科技产业是军民深度融合的最佳载体和重要平台。将国防科技产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归纳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校企联转、军民共转、民企参军等6种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组织、市场、产业链等7个方面探索相应的军民深度融合路径,以期为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管执法人员既是城市治理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与社会公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层公务人员。城管执法人员属于"街头官僚"范畴。其执法过程存在行为失效现象,如执法程序的缺位执行、行政执法方式的选择不当、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渡滥用等。行为失范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利己性、有限而又稀缺的政策资源、规则的非理性依赖、执法对象的非自愿性等。应采取伦理和道德教育、重塑执法流程、法律监督等来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分权理论及其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产权利益分配关系既是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约束条件,更是研究的基本视角之一。分权型政府主导下的、有限制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在实践上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利分配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竞争,这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变革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建立一个从分权到合作的M型分权模型,可以解释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政府间分权关系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经理层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连接纽带。农业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治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借助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的实践性数据,经验性的分析揭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在企业竞争力改进过程中的微观路径机理,从而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加强经理层治理、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体系分为四个要素:聘任制度、执行保障、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聘任制度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培育产生最为显著的促进功能,执行保障和约束机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促进功能,而激励机制的促进功能最弱。可见,经理层治理要素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促进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基于企业竞争力培育的目标,经理层治理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营经济支持的主力,民间金融有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变迁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间作用不容忽视。这其中折射出相关利益主体的反复博弈,并最终表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推动民间金融通过法治化进程向民主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7.
陈俊 《经济学(季刊)》2006,(2):18-20,17
在制度演进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农民失地的制度变迁过程,重新分析了被我国学者忽视的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博弈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到了要关注制度执行的效率与结果及失地农民补偿后会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出加强制度的执行监管,建立一种平衡机制,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落实中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审限制度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实现诉讼效率和程序公正价值的重要途径。从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及相关背景着手,分析举证时限制度的现状及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in Economics》2022,76(2):120-130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over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related civil conflicts within countries. Pressure on water resources is a major concern and source of conflict. In recent decades, this pressure has been increasing due to rising water deman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ree indicators of water demand that are likely to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water-related civil conflicts: population dens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come per capita. We rely on a linear probability model with fixed-effects on a sample of 144 countries between 1961 and 2018.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demographic pressure is the only positive and robust determinant of the occurrence of water disputes. Furthermore, while pressure on water resources appears to be a relevant channel mediating population density's effe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water conflicts, this density effect is mitigated when populations' access to water resources for domestic consumption increases. Finally, it appears that population density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explaining conflicts where the main issue is the access or contr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here water is used as a weap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