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石油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振兴和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解决石油安全问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建立起一个综合的安全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能源替代、节约和来源进口多元化,还应该涵盖建立石油储备和发展石油期货等措施,从各个方面来确保供给来源,规避价格风险,维护我国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2.
浅析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的供给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石油安全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我国能源优质化的加强及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仅靠国内石油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的石油进口正在迅速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对我国石油能源供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油战略要重点研究国际市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石油长期、大比重依赖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新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有油卖、中国有钱买;新战略研究中应当把70%的注意力放在研究石油市场上,参与市场竞争是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4.
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树芳  潘懋 《经济师》2004,(5):9-10
石油安全保障概念在石油经济政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石油经济政策的理念。文章从经济学的视角 ,对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形成、演变、特征及经济学涵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为分析石油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石油安全不是一个单纯的石油供应问题,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供应安全,即从实体经济中的石油实物供应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应急能力;第二层次是制度安全,其核心是原油、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第三层次是金融安全,即石油在金融属性意义上的安全。金融安全意味着不仅交易双方能在市场中进行实物交易,还能主动通过金融工具进行实物交易风险的规避和分散。石油安全的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第一层次是整个石油安全体系的根基和战略主动性的根本力量来源;第二层次,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承上启下;第三层次,源于石油走向金融化是能源大国、金融大国的必然趋势。确保第一层次石油安全,财政政策更为显性,如战略石油储备、税收政策调节等;确保第二层次石油安全,则主要依靠综合性的市场化方向的体制改革,确保第三层次石油安全,金融政策更为显性,如建立石油金融交易所和拓展石油金融交易品种和风险监管等。  相似文献   

6.
林恩辉 《经济视角》2012,(5):101-102,112
石油不仅是工业的血脉,也具有金融资产的特征。石油期货具有发现价格、规避价格风险等功能。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一直未建立起石油期货市场,使我国能源及经济安全受到潜在威胁。文章从期货市场的相关理论及我国石油行业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口石油量逐年增加,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以及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使我国石油进口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面对石油供应安全出现的新形势,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如何构建石油安全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消费的需求开始骤然增加,在国内石油生产供给能力受后备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制约难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也随之急增,因而保障石油安全供给已成为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经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石油安全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简要论述了中国建立石油安全战略的紧迫性,并对建立石油安全战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简要论述了中国建立石油安全战略的紧迫性,并对建立石油安全战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石油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安全引起了我国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石油市扬上的需求、供给增长的现状盟我国日益扩大的石油供需缺口,并结合作用于石油冲击影响程度的经济因素,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探讨了我国石油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12.
李玉明  杨慧 《生产力研究》2012,(3):126-127,261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石油在我们工业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石油价格也逐渐成为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对石油依赖程度的增强,国际油价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石油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石油安全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新花 《经济前沿》2005,(11):12-16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能源是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而石油是能源的重中之重,目前石油对我国的经济推动起着巨大的作用,在石油短缺的今天、石油安全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石油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相关性及中国石油的现状入手。阐明石油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在石油安全方面的经验,提出我国石油安全的必要性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徐雷  吴毅 《经济论坛》2006,(12):37-39
一、兼顾成本与安全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规律,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这里也是适用的。当国际环境不变时,随着投入的增加,成本的提高,获得的产出增量即获得的安全增量是越来越少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一个国家的石油供给100%依靠进口,例如日本,如果没有建立石油储备,当石油供应中断或者油价狂升的时候肯定会对其经济造成极大的危害,安全性几乎为零;如果建立起10天的石油储备,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石油安全保障;而如果已经建立了可以用一年的石油储备,再增加10天的储备量,对石油安全所起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安全与成本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石油企业的价格经营能力较差,无论对国家的石油安全还是油田资产增值都存在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指出我国石油企业在享有原油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较低的资源取得成本的情况下,盈利和国际经营能力方面严重落后,生产和销售成本过高,价格意识中忽略国情和消费比价,漠视市场及消费者;而国家在资源管理方面欠缺手段,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缺乏税收激励,对石油企业经营要求太低.为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石油经济的繁荣,本文从石油企业和国家的角度分别提出建议:石油企业应从销售人员素质、销售运输方式、生产成本管理和承担价格责任等方面进行改进,国家应增强对石油企业价格控制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考核激励,建立权利金制度,提高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及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正逐年上升.2006年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达到47%,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30年将达到77%.我国的石油安全供应问题正日益紧迫.  相似文献   

17.
石油供应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石油输出国有可能在未来实行限产保价政策而使国际市场油价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全危害极大。应当通过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风险采购机制,改善产业结构,完善国家能源政策等措施,应对国际原油供给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以来,石油因其特殊作用和稀缺性成为商家、军家、政治家追捧之物,石油产业在酷烈竞争中成长又受到不公平竞争的摧残。石油业不公平竞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国家补贴、行政垄断和石油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垄断,这些都对一国乃至世界各国石油产业构成威胁或现实损害。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石油公司只有联合起来,采取国际性调节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反补贴、反垄断,才能维护国际石油市场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世界石油产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石油作为一种优质化工原料,被称为“能源中的能源”、现代经济的命脉。自1895年大规模商业开发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石油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申占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目前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40%。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的消耗也快速增加,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逐年加深,如何保证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禀赋制约,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中国石油面临供给安全、价格安全、运输安全三大风险,能源安全面临新挑战。规避风险,化解挑战,确保能源安全,必须多管齐下保障石油供给;控总量、转方式、调结构、降低能源压力;综合平衡实现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