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家族企业是世界范围内企业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全球有65%至80%的私人企业为家族企业,在《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中有175家为家族所控制。即使在美国,家族企业也是经济的主导力量,家族企业在美国占企业总数2/3,占GDP的49%,提供就业60%,新增就业78%。 相似文献
3.
说出来有谁会相信呢?中国汽车业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不是上汽,不是一汽,也不是广汽,而是一家名叫“吉利”的民营企业。“不会吧?就吉利?”初听之下,很多你都会这么下意识的反问。唉。谁让李书福刚出道时不懂“规矩”,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既要把握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企发展道路.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壮大国有经济,为国家长远发展打基础.国有经济是政权的基础,没有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执政的强大物质手段.近年来,有人提出国有经济从经济领域全部退出.从国家米讲这是不行的.要保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决定国家经济命运的领域有强大的国企,增强国家控制力.国企是人民江山的物质保证,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子孙万代的公共财富.中央企业包括银行,有数万亿元国有权益,这足我们积累的公共财富和社会财富,而公共财富是为体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为我国长远发展打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广迎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10):83-83
为什么中国创造了伟大的经济奇迹却没有催生出伟大的企业?为什么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没有民营企业的企业家那样的社会影响力?为什么中国有进入世界500强前列的国有企业,而没有产生世界级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6.
7.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未来发展核心目标是"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知名品牌"。这是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国有企业大战略的自身需要。"创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知名品牌的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应该成为我们的国家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供应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能源供应能力评价的体系选择
人们通常所指的能源供应能力,是指由资源赋存量决定的能源提供能力,这一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能源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不仅应该有效占有能源资源,更应该有效地利用能源。能源供应不应仅仅停留在能源生产的基础层面,而应上升至能源生产消费的过程层面。这是因为能源资源的开发是一种供应,而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节约也是一种供应,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对提高也是一种供应。由此,能源供应能力不仅包含基本赋存条件因素,还应包括经济发展、利用情况、社会、人口、环境、智力等因素,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正深陷自主创新的结构性烦恼。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为8610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74%来自企业。然而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观察,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全国总研发投入的45%,但在发明专利和其他专利的应用中,比例分别仅有35.3%和28.9%。似乎与之对应的另一项统计透露,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西风东渐。中国企业也在如饥似渴、亦步亦趋地向西方学习。西方的营销大师纷纷到中国传经送宝,但首倡定位理论的阿尔·里斯绝对是价值被低估的一位,"定位"已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商业观念,中国企业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企业家打算按照他的理论严格去实践。 相似文献
11.
12.
<正>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伴随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和集体性崛起,对"国进民退"的质疑之声和"央企凶猛"批评指责之议也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在有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眼里,仿佛10年前还九死一生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今的持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美国《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在当前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当中,有177家属于家族企业——创始人或其家庭成员在企业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企业。无论经营还是与管理,它们都比标准普尔500中的其余公司更胜一筹:按10年平均值计算,家族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5.6%,而非家族企业则只有11.2%。可见.家族企业必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京藏高速公路堵车早有耳闻,但它与电力亏损扯上关系却是第一次听说。读完本期“月评”,觉得颇有道理。煤电矛盾长期以来悬而未决,使得电力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火电企业为了生存,一方面通过收购煤矿、搞煤炭开发,力图降低燃煤成本。另一方面,不惜以损坏设备、降低出力的代价,来大量掺烧劣质煤,甚至煤矸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部分企业家精英和职业精英逐渐向企业的后台集中而成为资本精英。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他们需要掌握种新的能力,即对不同权力主体的不同发展路线之间的调和与整合能力,以及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妥协和最大化能力,这对中国商界精英来说是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
Mauro Guillen 《董事会》2007,(4):102-103
中国的全面经济改革,在短短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就为中国赢得了在全球经济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公司从国有化向私有化转变的这一过程更加平稳。与此同时,一个充满活力的富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