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广宇  李波 《海南金融》2020,(10):79-87
本文首先回顾了日本服务信托发展的三个阶段,梳理了日本服务信托的演化路径,详细分析日本服务信托,以个人生命周期为切入点,分别从成长阶段、工作阶段、老年阶段入手具体分析了日本服务信托的开展模式。结合当前国内相似信托业务发展模式,建议我国借鉴日本服务信托,从服务信托制度设计、社会宣传、科技支持、监管政策等方面入手,促进服务信托融入个人生命周期中,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相似文献   

2.
美国个人信托业务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托业发达的美国,信托业以办理个人的信托业务为主.在我国信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探究美国的个人信托业务发达的原因可以为我国的信托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信托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现今世界上信托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信托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1.以民办私营为主;2.与商业银行在业务上相互兼营,3.个人信托与社团信托并行不悖,使信托业的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发挥;4.具有广泛经营证券业和共同基金的特点,5.将信托业的运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对比美国信托业170多年的发展过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1.对各种经济成份的信托机构要同等对待,2.要妥善处理好信托业与银行的关系,确保信托业独立的产业地位,3.在强化法人信托市场的同时,要大力开拓个人信托市场,4.要大力发展证券投资信托业务和投资信托基金业务,5.加强信托业法翻建设.  相似文献   

4.
引入独立托管人制度完善信托破产隔离职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欣 《上海金融》2004,(2):47-48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信托相关法律规定对信托破产隔离职能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破产隔离职能尚不完善的观点,并将信托的托管与基金托管进行比较后,提出将基金独立托管人制度引入到信托托管中,可以有效控制信托中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5.
6.
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并称为现代金融支柱产业之一的信托业,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渐释放,我国国民财富也在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人来说,迫切需要更多新的、有效的理财方式使他们的财富能够积累下去,个人信托无疑是个非常适合的选择。因此,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和开发合适的个人信托产品,促进信托业的长远发展是我国信托公司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个人信托的起源与发展、分类,客观地论述了我国个人信托发展的现状,并对如何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功能优势优化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以及个人信托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静 《金卡工程》2010,14(1):136-137
免责制度是个人破产特有的制度。对免责制度的不正当定位,是我国个人破产未能立法的重要原因。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对免责制度经历了艰难的认同过程。从学术研究、文化理念到立法,我国也必将经历同样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在避税地进行离岸信托避税的主要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本首先探讨了个人破产的历史渊源,然后论述我国当前实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再次提出完善和发展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具体对策,最后,探讨个人破产过程中的相关财务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中间业务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之一的中间业务,在当今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以其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优势,成为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流。本就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在试行或可能推出的中间创新业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所述情况贴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依托大数据、算法等高新技术给人们的出行、购物等方面带来了便利,但由此也引发了对其背后海量数据治理问题的探讨,为更好整合庞杂数据,实现数据治理目标,数据信托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以其高效、透明的优势推动着中国数据治理的发展,但在中国体制下,身为“舶来品”的数据信托制度仍存在着诸如数据信托标的不明、范围争议、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问题,为确保数据治理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加强多方主体间的合作,同时积极探索数据信托的内在潜力,以法律保障数据信托朝着中国化的方向去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引发的银行信贷资产处置难题,使"个人破产制度"再次成为焦点话题.本文立足于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探讨金融视角下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条件及设想.  相似文献   

13.
在应对信托产品违约引发的诸多问题中,防范系统性危机爆发无疑是重中之重,然而不加选择地实施救助只会将这一不可避免的危机爆发的时间推后,留下一个更大的危机在未来爆发。要解决目前的难题,中央政府一定要处理好中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两股“黑暗力量”-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信托的法律结构中,引起较多误解的是信托受托人对第三人的责任问题。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不少人认为信托法上的受托人承担有限责任,但是对受托人对第三人应如何承担责任、信托法上是否存在有限责任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从日本《信托法》(2006)看,限定责任信托的创设具有合理性,有鉴于此,在信义关系时代到来、国民投资意识增强、各项立法尤其是《民法典》的立法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我国引入限定责任信托,进而明确信托受托人对第三人责任问题便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财产权信托的破产隔离功效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政策、理论及实践研究,总结出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借助财产权信托的实践场景主要包括破产重整企业“两非”“两资”资产剥离和存量债权资产重组两大类,进而对具体案例分析发现:(1)合法设立财产权信托是保障破产隔离功效的前提;(2)财产权信托能够实现对问题资产的主动管理;(3)财产权信托的非标性特征是决定财产话语权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注重财产权信托设立的合法性,维护委托人正当的救助性行为以及拓展基于财产权信托的多方合作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中所欲达到的"破产隔离"状态,使得原始权益人向SPV转让拟证券化资产时须做到"真实出售"。但在信托模式下,需要构建一种"对价他益信托",才能同时满足信托法和破产法对财产转移的要求。但无疑,此种架构与信托基本法理相互冲突。所以,"信托独立性"与"破产隔离"的天然契合,是一种亟待祛魅的幻象。在此基础上,须重构资产证券化的公司模式,解决好"能否仅以债权出资设立公司"、"股权众筹的可行性与政策红线"及"子公司能否向母公司回购自身股份"三个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及实践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信托事业恢复十年来,为繁荣经济,支持生产和利用外资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过去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托职能,深化金融改革,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树立专营思想,净化信托业务。目前,我国的金融信托业务带有较浓的银行业务色彩,没有真正突出信托的特点。这不仅不利于发挥信托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梅仲楠 《中国外资》2014,(6):174-175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金融市场被大量推广,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己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之一。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推广,也使其成为商业银行与消费者纠纷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自2004年面世以来,日渐发展壮大,但直至今日我们仍不能准确定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恰恰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模糊,导致消费者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模糊。当消费者与商业银行发生纠纷诉诸法律时,法院也将因为二者之间权利义务的难以界定,难以准确适用法律。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法律性质的各类学说,以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法律性质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构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经济学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法学流派,它采用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法律,并为法学研究引进了守法成本、违法成本、违法收益等概念以及经济价值成本与收益等研究方法。本文以经济学价值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考察了国外关于个人破产立法例的基础上,探索并分析了在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宋海鸥 《南方金融》2022,(10):92-103
破产免责是个人破产制度的核心。为破解执行难问题、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我国未来制定个人破产法时,须完善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本文在明晰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建构的根源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制度建构的本土逻辑,包括立法理念与社会观念不同步、个人破产与免责初衷不同却应融入统一程序之中,以及免责在个人破产整体程序中的独立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度实体性与程序性内容:实体性内容应围绕“诚实”与“不幸”的标准,筛选具有免责资格的债务人,明确免责债务范围,还要关注清偿能力测试;程序性内容应以免责提出、免责考察与免责决定作出为主要环节,且我国应采许可主义免责模式,由债务人提出免责申请后再予以考察。个人破产免责的法律效力必须得到尊重,以凸显制度实效,实现更广泛的社会效益。考虑到我国社会公众对于个人破产的接受度及破产工作专业性,当前阶段由法院作为免责决定机构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