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年初,我为《南方都市报》写了一篇小品,题目是《智慧何以被善良蒙蔽》,其核心内容之一,是稍早发表在吴敬琏老师主编的《比较》第十三辑上的《有趣的“平均数”渲染》。我想强调的是:如果因为善良就模糊了基本的学理,你的经济学站不住了,最后也谈不上道德和善良。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许多调侃经济学家的笑话,比如下面这个:神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三人结伴去打高尔夫球。他们前面的一对球手打球进度缓慢,这使三个人很不耐烦,他们故意大声抱怨,希望那二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加快打球速度。可惜那二人似乎无动于:裹。三人终于忍无可忍。心理学家走上前,要求二人的球童让他们让路,因为他们妨碍别人打球很不道德。球童解释说他们之所以打得慢是因为他们是盲人,他们以前是消防员,在一次救火行动中被灼伤,成为盲人。神父和心理学家听后很是后悔,立刻表示歉意。经济学家却没有道歉,他对球童说:“我建议他们今后最好晚上来打球。”  相似文献   

3.
1984年我应东京大学校长平野先生之邀,赴母校交流。当时我国政府正在苦于如何着手市场经济的改革,当时的领导真是求贤若渴,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都被奉为“智囊”。一时间似是而非的经济学教授们都成了社会名流,“著名”经济学家汗牛充栋。当时的领导听说台湾经济的兴起缘于刘大中、蒋硕杰等几位经济学家出谋划策,就很想请他们回国来提供建议,寻求借鉴良策。而刘大中教授已去世,就恳请蒋硕杰博士来大陆,但我国闭关自守,几乎与世隔绝,也没有人与蒋硕杰博+有交往.更谈不上学术交流了。  相似文献   

4.
杨小凯的英年早逝,震惊了整个经济学界。无数经济学人因失去这位经济学大师而深深痛惜。作为小凯的学生和朋友,我好像突然失去了智慧的依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深感悲伤。  相似文献   

5.
我主要讲新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首先,在对人的行为的假设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而新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其次,在理论模式上,传统经济学是规范性的,新经济学是描述性的。最后,从研究目的来讲,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如何从根本上增加人的幸福,这里的幸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中技术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与艺术中的技巧和灵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2006年的春天,我读到顾城谈诗的文字。他说:“技巧是重要的,但它永远不是主要的。”“你以为自己写得很美了,联想很奇特了,很聪明了,你反而就看不见诗了。我明白了这一点,我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从斯密把它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起始,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都可归入西斯蒙第所说的财富学派。经济学不是以人为核心,而是以财富为核心,经济学本身也就成了一种以少求多的艺术。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经济活动所服务的客体──人,反而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附属物。是人为财富的增长服务,而不是让财富的增长服务于人的需求全面满足和潜能全面发展。以这种经济学为理论指导的社会经济运行一再陷入危机,其根源也就在此。非主流的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富学派的偏颇.但因其对人的本质的把握的失当.也未能真正拯救经济学。主体主义经济学强调人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因而要在经济学中还人以核心地位。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王体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主体性原则、利己原理、欲望无限性原理、惰性原理、边际效应原理和劳动中心论原理。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学寓言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学借助复杂的数学工具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公理化体系,因此越来越像一门“科学”了,这令行内的经济学家沾沾自喜,但却受到行外的普通读者频频指摘。的确,从形式上看,经济学越来越像一门“玄学”了,它的术语和方程几乎将所有非专业人士拒之门外。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经济学家在写作专业论文时,通常都遵循一些“八股”式的结构,即先是“导论”,接着是“模型”,最后是“结论”。就我所研究的契约与组织理论而言,更有趣的是,作者通常都会在“导论”部分讲—个通俗的故事,或者虚构一个寓言,借以表达文章的主要逻辑和结论。欧美顶级经济学杂志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完全允许作者这样写作。这样,即便一个完全不懂数学的人,也能通过了解故事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我相信,国内那些批评主流经济学过于“玄乎”的人,如果真正了解国际经济学文献,至少会稍微改变对主流经济学的“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9.
好几次当一个新朋友得知我是学经济学专业时,往往显得十分有把握地对我说:“哦,学经济学的,那你生活得一定非常实在、精明。”每次听到这些话,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感觉这些话里面含有言外之意。据我的理解,这些言外之意似乎就是学经济学的都是实用主义者,在这些实用主义者的生活词汇中,充满的是成本、收益,甚至“我的眼里只有你——金钱”,而找不到情趣、浪漫、享受,所以生活一定枯燥乏味,一句话,学经济学的缺乏生活艺术。这不仅仅是对学经济学的人的误解,更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这样误解也就罢了,问题是,不仅有这种误解的人很多,而且其中不乏拥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消除误解,故在此专门谈谈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0.
程超泽 《资本市场》2009,(5):125-125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萧条就像一种曾经引发致命瘟疫的病菌,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它已被现代医学征服,但它又以另一种形式重现了,而且这一次它对所有常用抗生素都产生了抗体。“迄今为止,真正被这种刚刚变得无法治疗的病菌感染的人,其实只是少数;但对于我们中间目前为止还算幸运的人而言,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三农”问题时说:“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句话。他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温总理引用的话是舒尔茨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奖发表演讲时说的。那么,舒尔茨到底是何许人也?“穷人的经济学”又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呢?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研究勿滥用数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厚明 《经济学家》2005,(4):126-127
近日,我旁听了一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课程,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学者,估计他的数学功底不错,每每言必谈及数学,并断言:未来的经济学家必须首先是一位数学家,或至少是一位精通数学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一杯茶,一首歌,一本书,读后感……”这是我在领军班企业五期的QQ群里挂的群信息,放假的这三天我呆在办公室,坐靠在沙发上,听着邓丽君的歌曲,喝着龙井茶,仔细品研保罗海恩写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我在硕士读过萨缪尔森的原版《微观、宏观经济学》,在博士时读过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原理》。我这次一拿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被它深深吸引,它从一个个很简单的生活中的故事,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由小见大,由简入深,实乃一本难得的经济学教材。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 2005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回答采访者的题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谈话,先在网上传播,随后在《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9期和《经济研究》第10期公开发表,他就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包括: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造成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教育究竟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的问题,即究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以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的问题,要不要提出反右防“左”的问题;克服目前倾向性问题的一些意见。刘国光的“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排斥和边缘化、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状表示不满。与此同时,持不同见解的学者也发表了文章,公开反驳刘国光的观点,将争论推向了高潮。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场大争论。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应该“数学化”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在国外、在我国,经济学“数学化”的论调,颇为流行,有的在会上提倡,有的撰写论文,有的还出版专著,有些人甚至认为,这“代表一种趋势。”我认为,这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在这里,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前一阵子在新浪博客上读到财经专家王先庆先生《特别建议:宋祖德改行当经济学家》的文章,使我想到一个观察许久的现象,那就是甭管什么人改改行都可以当个经济学家没商量。我所知道的中国经济学家中,有的原来是学外语的,有的是学化工的,有的是学给排水的,总之什么背景都有,但是只要念几天萨缪尔森、厉以宁西方经济学之类的课本之后就开始搞经济,在实践中成为专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本经济学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表明,一方面,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经济行为总是受“选择”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结构的制约。如果不研究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研究就会背离经济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尺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统一,强调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探讨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从“经济关系人格化”出发,对人的动机和行为做出历史的具体的解释,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人本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高先生走了。 2007年5月17日上午,我讲完课走出课堂,就接到消息:高先生走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炼成 《经济学动态》2006,(9):8-40,109
在将近十年前,我与博士生丁文锋联合发表了《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文(载《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引起了一场争论。十年过去了,但问题并未基本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去年秋,刘国光同志发表了《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一文,强调指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上占领了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坚决迎接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20.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经济学就被广泛地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似乎经济学研究只能借助于对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而与可控的实验室实验无关。同时许多经济学家也认识到,把人看作是受利己心趋动的、有完全的理性决策能力的同质经济人的这种理论假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