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丽琴 《中国外资》2013,(3):128-12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对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依旧在沿用以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它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为此,构建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是完善政府预算的客观需要。本文阐述了重新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的对策与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预算会计是我国未来政府会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厘清预算与预算会计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环境的预算会计系统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研究我国政府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与相关制度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调整并整合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提出了新预算会计系统构建的总体目标与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文章系统分析了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了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以期为推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和政府会计标准建设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4.
当前应该借鉴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成熟经验.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情况下,从理论基础人手进行根本性变革.真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有可比性的、科学规范的现代政府会计体系.以保证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满足政府机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二章中明确,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按照这个要求,笔者就如何构建新型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谈些看法。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缺陷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对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现状分析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执行的是1998年实施的包括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从表面上看,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只有预算会计,没有财务会计,但实际上名不副实。一方面按照国际惯例,预算会计主要是对预算批准、执行进行反映。  相似文献   

7.
关于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形势紧迫、势在必行,应当借鉴国际惯例和我国企业会计改革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改革进程。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政府会计改革需兼顾实现预算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因此,有必要在完善现行预算会计系统的同时,专门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系统,并研究制定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8.
预算绩效评价既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地方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本文阐述了地方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绩效管理理念不清晰、绩效指标不合理、预算绩效评价不规范、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从绩效目标、绩效指标、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建立地方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智骊 《中国外资》2011,(10):89-90
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是一场关系到政府内外部管理方式、行政职能转换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理论层面的问题急需解决,也有技术方面的难题要讨论解决。目前,社会上对于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己经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采用规范论证的方法,综合国内文献,通过对我国政府会计现状的剖析和相关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探讨了我国政府会计基本框架的改进方式,以期加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0.
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是一场关系到政府内外部管理方式、行政职能转换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理论层面的问题急需解决,也有技术方面的难题要讨论解决.目前,社会上对于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己经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采用规范论证的方法,综合国内文献,通过对我国政府会计现状的剖析和相关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探讨了我国政府会计基本框架的改进方式,以期加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1.
在发达国家,项目执行预算PPB(Program and Performance Budget)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已有很多年的历史。而在发展中国家关于项目执行预算(PPB)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表明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是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而改革的基石必定是公认会计准则,这样才会使预算会计在各级政府活动中实现其真正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很多新的任务、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关于政府资产的核算范围、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成本确认、或有负债的核算、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政府成本费用、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政府会计信息化和会计人才培养等重点难点问题亟需研究。在开展政府会计研究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政府会计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立足国情和借鉴国际、继承与创新、会计核算与编制报告、理论研究与实践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已开发成功并推广应用的中国建设银行综合会计业务网络处理系统(简称IAS)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在Client/Server的集中式数据库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建设银行一级分行综合会计业务数据的全集中管理。  相似文献   

14.
以国库会计为重心构造政府会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政府会计存在一系列弱点。随着国库体系的重构,建立一个以功能强大的国库会计为重心的全程式集中监控交易的政府会计体系,已提上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日程,其意义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财政风险的分类与特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受托责任的认识,从政府会计在防范财政风险上的功能作用视角剖析中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财政负债方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结合中国财政预算管理与改革现状,从政府会计改革模式、会计基础选择、政府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政府负债会计科目改革、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五个层次提出中国政府会计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科研经费间接成本是对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成本补偿,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高校在会计核算模式、财务报告编制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制度为高校成本核算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阐述了科研经费间接成本的构成及研究现状,梳理了从资源归集、作业中心成本计算及科研项目成本分摊的整个核算流程。根据资源消耗的不同特点,运用作业成本法和权重比例法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对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进行分类和分摊,构建了比较完整地高校科研经费间接成本核算模型。同时提出了与模型运用相配套的建议:制定具体行业的间接成本核算规定,规范间接成本的核算;构建并完善高校成本管理系统并加强财务人员的培养;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制定科研经费间接成本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计目标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不仅有利于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而且对于全面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准、遏制日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会计环境以及已有的原则性规定,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问题上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会计信息的供求分析与政府适度监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入手,指出由于供需者的信息不对称性、信息生产的垄断性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隐性"特征,使得信息供需双方在市场交换中处于不对等地位.文章认为,解决该问题需要适度的政府监管,关键在于合理界定政府的监管范围,即应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将之严格限制在会计信息市场失灵领域中能够修补的缺陷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开放与监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但事实上的地方债务不仅规模庞大,且极不规范,地方政府债券的开放对解决地方财政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中央代发的地方债券并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为了避免地方债券市场的无序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做法,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地方债券市场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对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分析中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路径选择以及改革中的难点,并提出了推进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