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邸秀镯 《魅力中国》2013,(8):153-153
初中美术课最终的宗旨就是引领学生美感,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呢?我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一、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文化情境方面加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段文茜 《西部大开发》2011,(1):168-168,171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羡术创作与欣赏,与其他人文学科有密切联系。在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中,尤其是新课标下《美术鉴赏》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创造适合学生理解的人文、历史环境,帮助他们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得到审美体验.以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3.
许敏 《中国集体经济》2008,(Z2):142-143
<正>在美术创作过程中,通过接触和运用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开发潜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得到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美术作品的赏析,进一步理解美术这门特殊的语言,并深刻体会这些语  相似文献   

4.
史棕芳 《魅力中国》2009,(17):90-9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赋予美术鉴赏教学新的任务和要求。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获  相似文献   

5.
朱广伟 《魅力中国》2013,(16):175-175
小学美术课“六段”式教学结构,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启导”、“示范”、“讨论”、“精讲”、“巡回辅导”、“学生作业”六个阶段。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下:一、启导启导阶段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包括欣赏和引入两个方面。欣赏,一般是所授新课的范画作品(工艺品)或与新课教学有关的、相近的美术作用。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取得学生视觉上的愉悦,情绪上的激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在“十七年”美术中,工农兵形象成为美术塑造的主角,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美术作品凤毛麟角。而在有限的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中,美术家们也小心地遵循其书写规约——改造与依附的模式,即着重表现知识青年的下乡改造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启蒙运动中的知识分子的缺席与其文化品格的依附。  相似文献   

7.
刘爱丽 《魅力中国》2013,(34):68-68
美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过程,美术创作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中人或事物及各种活动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反映,是生活的一种艺术升华。美术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术创作是建立在生活的真实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梦的出现、梦的形成及生活中各种“美梦”实现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本文重点阐述了美术创作与梦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之机理。  相似文献   

8.
马意霞 《发展》2008,(9):98-98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怎样更好地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呢?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多种形式的美术鉴赏。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美的特点的环境布置以及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逐渐领悟到作品美在哪里.从而获得创造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从而产生心理喜悦和由衷爱好的过程。其对于提高的人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等,均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5,(20):73-73
徐悲鸿: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前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  相似文献   

11.
谈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萌 《理论观察》2009,(2):155-156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的伞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美术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美术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谢毅 《魅力中国》2014,(21):145-145
美术鉴赏课是学校为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此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鉴赏力。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美术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案例教学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案例教学的特点,探索出案例教学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并进行了深入的评价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各个时代优秀画作品赏析,阐述了美术史知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丰富艺术修养;内化学生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承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工艺需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翠玲 《魅力中国》2013,(25):152-153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四个领域:“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根据我的专业性质和工作环境,在这里主要针对美学中的欣赏教学展开讨论。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主要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打基础、做好准备、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美术文化修养。当然美术欣赏教学工作也是由不同环节组成的,主要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这个过程。俗话说:“台下十分钟,台上十分钟。”所以课下充分备课很有必要的。首先,课程目标要明确,能预见教学环节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备课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如何教,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  相似文献   

15.
中华全国美术会在配合抗战的同时以建设、发展常规的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为立足点,在战时中国美坛发挥了重要影响.虽然中华全国美术会在以自身力量影响社会,支援抗战方面,做得并不尽人意,但正是作为官方美术机构表现出的这种艺术包容性,使得当时的很多艺术家可以相对从容地进行艺术探索,没有使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进程因为要服从于抗战的时代任务而完全中断.  相似文献   

16.
《珠江经济》2003,(6):76-79
在人类创造的众多文明中,美术是最璀灿的明珠之一。自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日常生活刻在石壁上成为一幄幅壁画。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人类的美术创作从未停止过。畦至今日,人类已经创造了无数不朽的美术作品。经过多年的升华积累,文化艺术成为了不同国家民族内在生命力的表徵,而美术馆是此表徵得以外显的具体结构。世界流的美术馆都搜集了大量精彩的展品,彰显该国或该地区优秀的文化传统及艺术品质。深圳市作为座新兴的现代化都市,多年以来共创建了3家大型的美术馆,而深圳美术馆就是其中之首。  相似文献   

17.
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情感的作品,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美术作品的创作,提倡多观察,多体会,多构思。美术作品要产生出艺术美,必须依赖广大美术工作者加强全面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同时遵循美术创作规律,使这种创作活动成为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杨彩霞 《魅力中国》2009,(2):127-128
新《深程标准》把美术课定义为“必修的艺术文化课”,这实际上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即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而不是专业技能教育。既然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那么美术学习就是一种文化学习,对技能技巧的学习必须是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为儿童创设这种文化情境,来促进儿童对多元的美术文化的理解。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改革教法为突破口;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整合。  相似文献   

20.
吴广福 《魅力中国》2010,(16):66-67
以辽中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群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