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晓东 《魅力中国》2014,(6):169-16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这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达形象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生动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2.
张秀岭 《魅力中国》2013,(8):164-164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标实施和教学创新的基础,因此,要适应新教材实施新课标,我们就要更新教育理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罗小青 《魅力中国》2010,(4):143-143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各所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教育,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场“既试验课标又试验教材”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及度的把握教学内容、学分考试与认定、信息技术整合等。从而使数学新课程的实验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4.
罗小青 《魅力中国》2010,(1):125-125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各所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教育,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场“既试验课标又试验教材”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及度的把握教学内容、学分考试与认定、信息技术整合等。从而使数学新课程的实验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5.
刘芳 《发展》2008,(2):110-110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我国,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知识的传授成为教育的主线,学生规规矩矩按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去做,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削弱。为此,国家推出了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新的学习观,成为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在教育观念上转变为:学校是教改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室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创新的活动;教师是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课程改革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场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6.
韩梅 《魅力中国》2010,(31):431-431
当前传统教育中仍存在着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现象。教师只关注知识的授受,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对书本知识、运算、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还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7.
张海燕 《西部大开发》2009,(12):109-109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教育价值观教育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教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念的更新问题。树立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关键是正确认识数学教育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科学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其整合。  相似文献   

8.
訾其伦 《黑河学刊》2014,(8):110-112
课程是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主阵地,其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质量。中学新政治课教学对政治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较以前更高。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从宽口径厚基础、师范性、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课程设置,以实现与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9.
尚建丽 《魅力中国》2010,(8X):58-58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课堂改革,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不以教师自居,而是放下架子,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人格平等、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研究概述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作为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必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课堂管理。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教学课程生态化意识和技巧的提升,笔者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立足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对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系统化和实用性,授课教师与学生互动有效化,课堂教学环节的合理化、动态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文锋 《魅力中国》2013,(16):174-17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使教育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热情,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逐渐形成,熔知识、趣味、合作、探究为一炉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本文将从新课改的原因、基本理念来探讨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及应对、新刻改对师生教与学要求,并提出了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陈祥勇 《魅力中国》2011,(6):191-191
课程要改革,教法要更新,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无不把提高学生素质看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轻素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则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很多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作了积极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素质的发展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云红 《魅力中国》2010,(6):174-17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这一轮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新课程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的,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是“主体性课堂教学”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有些许收获与大家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6.
刘永秀 《魅力中国》2010,(17):321-321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是对原有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层次的;中击。在教育第一线,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适应、积极调整的过程正是改革的外在表现,其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则是教育领域改革最具有行动意义的改革。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改革是改善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低迷状态的直接途径。课堂教学行为改革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川 《魅力中国》2010,(8):39-39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新得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思路,给我们体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我深感自己肩子担子的分量,曾强了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决心把把握课改方向,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全身心投入到这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领域,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一次较大的革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杨文化 《发展》2009,(3):101-101
一、教师导学习惯的培养 一是不断钻研数学专业知识的习惯。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信息和新知识,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准确理解并讲授数学概念、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而遵循数学学习与教育规律施教。  相似文献   

19.
刘玉林 《魅力中国》2010,(36):63-65
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定理-例题-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机械式课堂教学,大多数同学走出课堂后便不知道学数学干什么。这主要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没有贯彻好“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所以只在乎学生“学”了多少,而没注意学生“做”了多少,这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个错觉,其实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使自己的数学课更显魅力。  相似文献   

20.
马菊花 《发展》2010,(5):148-148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误区 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