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广告语之美     
广告语是产品个性或企业精神的高度浓缩,在广告作品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仅能传播广告的核心信息,而且还以其形象之美、情感之关、形式之美、新颖之美、幽默之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张慧茹 《魅力中国》2010,(26):277-277
“中和”是我国最古老、最传统、最具有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涵义是谐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而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人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因此这种传统的中和思想对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立新 《魅力中国》2013,(8):183-183
现如今,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小学生,与音乐相伴时,他们之所以会手舞足蹈,是因为音乐表迭出了孩子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林语堂曾经说过:“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而音乐的艺术之美就是积聚灵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聂美琪 《魅力中国》2014,(16):95-95
芒克是一位率性自然的诗人,他忠于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一九七三年,正值文革的时期,他创作了《路上的月亮》、《天空》和《太阳落了》等诗歌,表迭了自身在特殊时期的哀伤、悲愤和反抗。而在《路上的月亮》中,“月亮”意象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更是表迭着诗人忠于直觉来保持诗歌自然风格的理念,以及人与自然相联结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康晓民 《魅力中国》2014,(4):266-266
当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情感的教育地位大大提升,而人文教育本身又应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我们应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综合概括来说教材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包括形式之美,形象之荑,风格之美,主要三种形式。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从而获得一种不可言语的精神享受,还可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宣泄与升华。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受熏陶、受教育的过程,面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生活,思想相对比,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与道德感,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变的高尚,思想境界获得提升,人也在一定意义上变为新人。  相似文献   

6.
杨菱 《魅力中国》2013,(8):249-249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迭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始末,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随着音乐教材体系的不断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合理运用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音乐教学资源,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强化音乐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总之,我们要把握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让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  相似文献   

7.
聂美琪 《魅力中国》2014,(18):117-117
《牡丹亭》中的“至情”,表现为个人的种种情感和欲望,它能够超越生死、阴阳的界限。突破现实和梦境的区别,是对天然人性的本能追求。由于女性是晚明受封建礼教桎梏的典型代表,即成为剧中“至情”意识的表达者,这种表迭以杜丽娘为主,侍女春香次之。春香是人性意识的直觉展现者。她对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然、生命之羡的追求,源自其本能天性,也启蒙着杜丽娘时青春和爱欲瞬间觉醒。而杜丽娘作为人性意识的觉醒者,因情而梦,因梦而亡,又因情而复生,表现出强大的“至情”力量。  相似文献   

8.
袁光明 《魅力中国》2011,(9):76-76,77
词语教学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简单的“言传”,而是一种心灵的“意会”,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对词语的情味、意蕴进行开掘,使词语更加形象化,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体会词语的灵性之美,儿童的心灵才能具有诗情画意,必将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让富有感。陛情趣之美的语文教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9.
邵萍 《西部大开发》2011,(2):145-145
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美感教育,利用教材中丰富的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山水描写中蕴涵的情感美,亲青美.爱情篇章中的人性美,人类挑战“自我”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美和人类对美的创造所体现出的自身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提南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0.
于秋江 《魅力中国》2011,(15):102-102
文章分析了器乐曲的特性,认为纯乐器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基本情感、特殊情感和高级情感。结合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三个阶段一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启悟,深入探讨了音乐审美体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在音乐再创作过程中,情感和想象是欣赏者领悟音乐从中获得精神美感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1.
于浩 《新西部(上)》2013,(11):170-170,162
本文分析了日本人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美意识,其表现是: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和四季变幻中的美意识。这种美意识是纤细而复杂的,无一不是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也是其整个民族对生命、生活所流露出的情感变迁的过程,记录着其民族精神的前进足迹。  相似文献   

12.
姚锐 《理论观察》2002,(4):113-114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指人们的审美修养和情感所进行的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学生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从而主动吸收和接受各种高雅优美的精神营养,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品格高尚的人。 美育虽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但在语文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传授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之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使它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冉红媛 《魅力中国》2013,(31):163-163
教育离不开美育。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迭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历史教育中的美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自然美、社会蔓、科学荧和艺术美。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社会实践法、直观教学法、衬托比较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寓教于乐。我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中渗透蔓育谈谈。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的设计历史中,造物者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的追求着美的境界。这是一个亦真亦幻的进程,人类可能永远不会找到最终的美。在人类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情感。本文从美的情感本质出发,探讨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对设计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梦夏 《魅力中国》2013,(25):105-105
项穆的“中和”书法审美思想源于儒家的“中庸”之道,把“中和”的书法美学思想与理学结合在一起,推崇晋人尚韵书风,认为王羲之是书法之集大成者.是体现“中和”书法审美的代表,对其书法更是心摹手追。  相似文献   

16.
侯新琴 《魅力中国》2013,(17):228-228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它们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学应谊进行探索与改革。音乐教师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焕发课堂生命活力,让音乐伴随着小学生们一起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王桂莲 《理论观察》2008,(1):159-160
世间万物,都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音乐美不是单调一色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音乐美,其形式、样态各不相同.风格、神韵各异其趣。音乐美在其发展中。形成为不同的风韵。由于音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艺术化的声音来抒发人的不同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由人的精神品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叶年英 《老区建设》2012,(18):61-62
语文之美,美在文字,美在意境,美在韵律,美在情感。当语文教学被多样的美丽浸润时,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让人如痴如醉的异样的美丽光彩。  相似文献   

19.
窦慧燕 《魅力中国》2014,(7):284-284
相对于日常会话语言,播音中的语言更具有韵律美。播音中的韵律美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展现。首先是利用汉语的语言特点,来展示语音、语调、语气的抑扬顿挫之美;其次是利用稿件的内容,来展示丰富的情感变化之美;最后是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系,来展示语言详略的层次美。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流动的血液。文学情感是一种高尚的艺术情感,是作家对人生、社会审美的感悟和感受,是审美意识或审美理想的再现。文学作品的这一审美情感特性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性质特性,与一般文体的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