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大周西明寺,位于今交口县(隰州温阳县)康城镇村北的寺觉里,隰州在隋唐时为北方重镇;是京城长安(今西安)之门户。今寺觉里的寺庙、居民和学校全系西明寺的古遗址,约占地200多亩。它是由西天竺月支国释摩腾竺法兰始创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东晋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高僧慧达大师重建于公元409—414年间。以后唐、宋、明、清历朝均作过修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研究,文章揭示了佛经和《圣经》翻译在手法上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即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若以翻译方法为切入点的话,都大致经过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这三个阶段,而这种相似性背后则是中西方宗教翻译相似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是古代翻译的主流。中西方古代宗教翻译传统尽管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思想背景,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相似。本文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翻译方法的争执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中西方语言的异曲同工、文字的构成、句子的结构、句子的押韵以及文化的角度来比较其可译性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翻译时这些文化负栽词往往使译者捉襟见肘,陷入“旬月踟蹰”的困境,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等或对应的词语,不得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表达其大概的语义,有的甚至只得“望词兴叹”略而不议。这种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词语的可议性限度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尤为突出,从而使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而翻译又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和传播文化的先进方式,因此,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翻译活动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该文以调查研究的方式探析我国古代至1983年间,翻译学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使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从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学校网页作为学校的信息窗口,有重要的作用。网页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焦点、文化和心理期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符合俄语的行文模式,遵循简洁明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的原则,减少传播错误,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原作者与译者之间在认识和体验社会生活上的言行、人类在思维和语言方面的同一性,是语言可译性的理论基础。但语言的可译性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种限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语际间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从场域理论出发,来作为观察中国现实的理论支点。对中国转型期社会具象的三个转变进行了分析;在新的视角下,对我国现今群防群治制度的逻辑起点进行了三个大胆的设想;对完善我国群防群治制度提出了非常有见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其主体性势必会在目标语文本中反映出来,也必然会投射到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之中去。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桥梁正式架构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去研究译者主体性在中诗英译过程中的体现,也是为了在真正理解源语的前提下,发挥目标语的长处,得到内涵丰富,意义准确,情操高尚,意境唯美的译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翻译中变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研究该现象的现实意义及对翻译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宗教书写行为源远流长。到了佛教传入时.宗教书写的完备意艾便自然形成。在佛教制度化中,抄经有着明确的宗教动机驱使。其中,“求功德”可认为是最大动机,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渐趋扭曲,故抄经之发心不能不再辨之定之。至于发心定后,抄经之具体实施亦应观诸抄经人之发心适当定夺.勿妄非人,谨听己心。 相似文献
14.
佛教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佛经翻译活动也随之展开,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开始。这些典籍不仅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广作用,同时佛教典籍的翻译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汉语语言中的瑰宝,它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字凝练,意义深远,表达生动。成语不仅仅应用在书面语言中,也在口语中有广泛的使用。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世界渴望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因此,成语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翻译成语之前,需要对成语本身进行研究并分类探讨,这样可以使成语翻译研究更加细致、系统。本文立足汉语成语的来源,以此进行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讨论了成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的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而且文化传递这一观点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化的不同会导致翻译中的信息传递的错误。现首先对在翻译过程中影响文化信息传递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其影响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在翻译教学中的有效解决方法,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并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文化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对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提出了西方翻译理论对于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差异在翻译上表现为不可译性。习语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汉语与英语具有不同的本质,前者属于隐含性语言,后者属于显性语言,所以,两种语言的互译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习语的差异,并总结出几种习语的不可译性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以顺应论为视角,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英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论述了顺应论指导下博物馆展品英译的原则与方法,以期准确表达我国传统文化载体的符号与内涵,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