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李庆 《魅力中国》2008,(2):19-20
一般来说,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新闻记者、编辑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足人在社会中个体实践的产物。由此可见,记者情感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发生偏差就会造成新闻失实、侵权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知道,好的新闻报道虽动情却不煽情。如果记者只有感情而不进行理性思考,对事实出现错误认知,其情感也随之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宣泄不良情绪,其报道就可能失之偏颇,给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造成消极影响。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新闻采编工作实践,认为记者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宣岩 《黑河学刊》2012,(7):23-23
基层是新闻的源泉。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然而,“走基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约束,使其成为自觉行动,变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3.
卢笛 《理论观察》2008,(3):149-150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通常来说,采访是新闻记者与被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是双方智慧的碰撞和思想与情感的交锋,也是经历与感悟的交融。可以说,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主导采访的新闻记者必须掌握沟通的技巧,让对方乐于敞开心扉,最终挖掘出新闻素材,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孙志伟 《理论观察》2010,(3):160-161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环境、各个写作文体之中,它独有的模糊性特征,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对于新闻报道亦是如此。对新闻报道来说,往往由于新闻本身的动态性特征、新闻对象的保密性要求以及受众的接受习惯、新闻工作者的认知能力、责任意识等主观因素.在采写时运用了一定数量的模糊语言。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5.
何雯 《魅力中国》2010,(7X):85-85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往往有多重层次的涵义。一般来说,在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主旨之下,客观性原理可以分成原则要求和执行手段两个层面。后者也就是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真正实施使用的手段和技术,我们通常称之为"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往往有多重层次的涵义。一般来说,在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主旨之下,客观性原理可以分成原则要求和执行手段两个层面。后者也就是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真正实施使用的手段和技术,我们通常称之为"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7.
张莹 《魅力中国》2014,(22):290-290
如今,电视新闻报道中主要是关于现场的新闻报道,由于现场新闻报道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信息量大、参与感强以及可靠性强的特点,因此已经被大多数社会大众所接受。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给予大众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因而成就了其真实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会为现场新闻报道添加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和效果。现场报道也更加频繁的出现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在央视或者是在各省台甚至是市县台播出的由记者出镜所作的各类现场报道也是层出不穷。不难看出,现场报道目前已经引领了电视新闻报道行业,也是一种传播新闻的最佳形式。毫无疑问,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源泉在于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就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真实性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安静 《理论观察》2013,(10):85-86
提起电视新闻记者,受众会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只要有事情发生,便会看到手拿话筒或者摄录机的记者,一边捕捉画面,一边与周围人进行攀谈;另一种印象是出现电视新闻中,在各种场景向你介绍奇闻异事又或者是出现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对名人名家进行采访.诚然,这些都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常态.然而,随着传媒业融合发展的加剧,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于璟 《中国经贸》2014,(6):54-54
随着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的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营销人员开始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认知偏见就是其中最常用到的一种。虽然认知偏见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但是了解了它产生的原因,加以合理的利用,会收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现场采访报道是最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是电视记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新闻记者应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机会,做好每一次现场采访报道。现场报道对记者的新闻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采访记者,都应该具备高超的现场报道能力.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硬功夫,也是新闻记者有意关注的对象。本文就突发事件的报道提出了快速反应,把握分寸、如实报道、正确引导、把握时机几项规则,言之成理,于新闻实践中颇为实用。  相似文献   

12.
赵乐  董凝  王冰 《理论观察》2006,(6):167-168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记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新闻记者的权利。但近年来,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批评性文章不但难写,而且“吃力不讨好”,极易引发新闻官司,导至一些新闻记者在开展正常的新闻报道中背上“怕吃官司”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报道无论是内容、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数据意识。研究大数据时代新闻记者数据意识的内容,探讨具体的养成策略,为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种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介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新闻记者的一项神圣使命.要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新闻记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修养.本文仅就舆论监督中新闻记者应树立的角色观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程涵梅 《理论观察》2010,(1):173-174
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新闻记者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记者所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素来被誉为“无冕之王”,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记者与其它职业相比,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袁珂 《魅力中国》2010,(34):105-107
电视记者出镜一般出现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以其显著的电视特色和现场魅力,使报道内容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然而任何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主观活动,总是具有主观性和倾向性的,必要的主观性的渗入往往能够使新闻报道超越表面上的客观,从而使新闻报道更接近事实的本来面貌。本文从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表现形式谈起,论述了记者出镜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18.
论时政新闻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政新闻与其它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它直接报道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及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等等,所以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政策性,内容上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对新闻记者有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透视能力,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业务素质,必须有强烈的新闻感知和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是一种否定多数人、肯定少数人的智力观,它将人才的定义限制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之内,它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这种社会偏见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了他们当中相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乃“无冕之王”也,且因其担负着鞭挞丑恶、实施舆论监督的职能。在国人的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往往被人认为是正义的化身和伸张正义的代言人,正所谓“铁肩担正义、妙笔著文章”是也。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则认为,“记者是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