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廷碧 《魅力中国》2014,(19):270-27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能作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基础能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工业的先行建设,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电力工程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系统规划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也是具体单项电力工程设计建设的方针和原则。本文对电力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全福 《魅力中国》2013,(16):395-395
我国建筑工程中的能耗总量较大,这不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下能方法已经刺不容缓。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节能设计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相适应的设计。努力使建筑能耗最低化.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加快建设资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3.
蹇启勇 《魅力中国》2014,(27):315-315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空调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应的能源消耗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世界能源短缺,而且我国也在不断的建立节约型社会,暖通空调的节能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暖通空调每年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节能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更加关注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文章就暖通空调节能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介绍,讨论建筑环境和暖通空调节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康志强  徐志亮 《魅力中国》2013,(10):293-293
电力工程建设广泛推行各种节水、节能措施,尤其在电厂初步设计阶段,从技术方案设计到设备型号选择,从环境保护到劳动安全,始终强调工程建设节水、节能与环境保护,以保证电厂自建设开始到电厂投产设计技术上先进。环保节能,为电厂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本文主要探讨电厂供水系统设计节能措施、推广高效节能型循环水泵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丰磊 《魅力中国》2014,(22):397-39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日常生活中对能源的消耗在与日俱增。当前社会提倡节能减排,而作为供热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既为企业创造效益又为国家节约能源和为社会保护环境,这已是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将对供热锅炉的节能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望以此促进该环节“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建筑节能是考虑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节约,即绿色土筑;是考虑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节约,即节能建筑。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由输入型节能为主向输入型与输出型节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给电力工程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和具体案例,对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为实现电力工程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创新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对于能源的使用也必须遵循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因此必须节约水资源,并且科学高效的利用水资源。本文主要探讨住宅给排水设计如何节能,从用水设备、变频设备、市政余压利用等方面具体阐述了住宅给排水设计的节能措施,以指导实践,实现节水节能效果,进一步浅析了目前国内在住宅给水排水中的节能和节水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火电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都提出相应的目标,本文基于此,在2011-2015年的发电水平上测算出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下的节能潜力和碳减排潜力。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的节能目标和能源目标都提早实现,实际节约标准煤20.3亿t,CO2总减排量达44.5亿t。  相似文献   

10.
南洋 《魅力中国》2014,(19):271-27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加强了电力工程的建设。现代电气自动化企业也对电力工程设计投入了大量精力,我国迎来了电力工程建设的高潮。但是目前大部分电力工程设计单位在电力工程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解决以促进电力工程建设的落实和完善。本文对电力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更长时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国区域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在推进各地区普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需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节能目标,以尽可能减少节能成本,降低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这就必须要对各地区能源强度的状况及其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信息》2005,(7):24-26
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了《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国未来解决能源问题的8条意见,其中作为首选的措施就是节能。2004年11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颁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则意味着创建节能型社会、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节能已经成为继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之后公认的“第五能源”。2004年11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节能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建设节能型社会,节能也应像“计划生育”一样,成为基本国策。戴彦德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2003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能源成本。2003年我国能耗已达17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耗的13%。在我国,每千克标准煤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美元。所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将最终会被证明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且高能耗的工业增长模式已经引发前所未有的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这在根本上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3.
时代的进步,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将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融入人们的居住房建筑,是建筑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使能源发挥最大价值的途径,节能建筑技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现实反应,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环保的社会,节能建筑技术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节能技术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探讨住房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以期为倡导新经济形势下的居民住房节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曾培炎提出节能工作五点措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日前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下决心建立有利于节能的体制机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型社会。曾培炎说,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他指出,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以能源翻一番支撑了经济翻两番。本世纪头20年,我国…  相似文献   

15.
胡笳 《魅力中国》2013,(22):22-22
近年来,随着世界不断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深,能源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恰好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本文首先引速了绿色节能建筑的概念;其次分析了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推广上所遇到的来自社会和技术上的阻碍;最后就这些阻碍提出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的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社会得以繁荣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经济保障。如何提高企业生产的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高效节能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能源统计分析的内容,然后分析了强化能源统计分析的意义和目的,最后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较为严重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强化企业能源统计分析,降低企业产品能耗的措施,以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规模,增强企业的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17.
建筑节能是考虑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节约,即绿色土筑;是考虑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节约,即节能建筑。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由输入型节能为主向输入型与输出型节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梁宏明  王小军 《魅力中国》2013,(25):363-364
锅妒能源的消耗量很大,对能源的利用率也较低。因此,探讨电厂锅炉的节能时策十分重要,因此分析电厂锅炉的节能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对电厂锅炉的运行效率,有效实现节能、减耗的目的。有效提高电厂企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七月 《东方经济》2004,(6):18-1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他还说,从能源安全考虑,长远来看,替代能源作为战略技术储备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政府会研究并提出节能措施,制定相关法律,各宣传机关要加大力度广泛宣传节能意识和节能措施,此外还要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  相似文献   

20.
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建筑的节能是必要的,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节能建筑的推出势在必行。推进建筑节能工作要在法规政策和制度、研究低能耗房屋建筑成套技术以及对相关企业的扶持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