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柏 《科学投资》2005,(6):50-52
起向大群是四川宜昌人.她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脑袋瓜却特别好使。她住的镇上有一家供销社,营业员为了图方便.从来不把柜台搬进店内,晚上只把柜台一锁就回家了。有一次,一个孩子偶然在柜台下摸到了一分钱.那以后,就常有孩子去柜台下找掉在下面的零钱。别的小朋友一摸到钱.就立即买东西吃了.而向大群却一分一分地攒了起来。几个月后.  相似文献   

2.
股市里近来流传这么一个故事:2008年,也就是一波熊市之后,一位老太太花5万元,买了长春高新.没过多久,她就去了国外给儿子照看孩子.这一去,就是13年.13年后,孙子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了,她心怀故土,准备回国养老.回国后想起13年前买的股票,从证券公司那里找回密码,登录进去一看,被一大串数字给吓坏了.她哆哆嗦嗦数了几...  相似文献   

3.
人肉闹钟     
翟杰 《云南金融》2014,(8):48-48
在一次招聘会的间隙,几位应聘者在闲谈,话题围绕着“闹钟”展开。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说,上半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招聘会,晚上睡觉前,自己明明在手机上设定好了闹铃,第二天愣是没响,大好的机会就这样伴随着自己的甜梦白白流失了。从那以后,凡是遇到重要事件,她必定将家人的手机统统拿过来,分别设定好叫醒时间,以防万一。此举果然奏效,再没有出现过“闹钟事件”。  相似文献   

4.
“功课”没有做好跳糟屡吃苦头 今年27岁的于晓敏是山西长治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郑州一家电子公司做文员。2008年10月的一天,于晓敏在一次业务中认识了一位姓张的经理,对方对她的细心能千非常赞赏,还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能请到你这样一位员工就好了,业务量肯定能翻番。”张经理的一番话在于晓敏心里掀起了波澜:自己在这里待遇这么低,倒不如真的跳槽到张经理那里。几天后,冲动的于晓敏就向公司提出了辞职。没想到,当于晓敏到了张经理那里,却遭到了拒绝。无奈的她只好四处去求职。  相似文献   

5.
每天清早、中午和晚饭以前,上海市石门一路大中里的一条巷子里,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手里拿着铁桶、扁担和木盆,到公用自来水站来担水;有的人接了水以后就在那里洗衣服。从1951年夏天到1953年年初,在这些人群里,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短发、穿蓝制服的年轻姑娘。她站在自来水龙头旁边,和蔼地向人们打着招呼。当她看见老大娘带着小孩子来取水的时候,便热情地去帮助照顾小孩。很多老大娘在那里见到了她,也都非常亲热地问长问短,好像看到了自己的亲女儿似的。  相似文献   

6.
蒋平伟 《科学投资》2007,(11):48-48
现在说起养宠物,牛静算是个行家。可在多年前,她还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原来牛静一直从事服装生意,1999年,有一次去上海进货,牛静经过一家宠物店,就好奇地进去看了看。真是不看不知道,宠物店里小狗用的房子、猫猫的指甲钳、可爱的宠物衣服,都是些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相似文献   

7.
胡翠莲是一位出生在农村的姑娘。从18岁开始就从事焊工职业,在弧光闪烁、焊花飞舞中,一千就是二十多个春秋。她曾两次下岗,但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所从事的焊工职业,多次被市、县评为“科技能手”。如今,她是江苏省金湖县唯一的一位焊工女技师。  相似文献   

8.
李婷 《理财》2012,(10)
第一次接触网购是受同事的影响,有一天忽然想买相机的UV镜头,记得一年前买相机的那家店,普通的UV镜头售价就要200元左右,舍不得买,硬是撑到现在。正在给同事唠叨这事,他说去京东上买吧,我已经比较过了,京东上比较便宜,才50多元,并且保证是正品行货,心理窃喜啊,真后悔一年前买相机的时候怎么不知道网购这个事,要是知道了,也能省不少钱并且还省力(想起了当时自己冒着寒风去买相机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余平 《云南金融》2011,(3):32-32
每年圣诞节前后,美国商家都会主动让利,折扣甚至低至2-3折,不少美国人往往会抓住这段时间集中购物。超低折扣的商品是商家赚人气的利器,数量有限,因此趔买便宜东西一定要尽早,正所谓“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完全可以自己花5秒钟注册一个微店,然后以消费者身份,通过自己的徽店买东西,这样还能自己直接赚取佣金,相当于买商品打了个折。如果所有的消费者都这么干,那么微店的意义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关彤 《科学投资》2005,(5):42-43
李讯2003年春节去香港亲戚家探亲,看到店中有一种仿真的玫瑰花很独特。这是一种录音玫瑰,拿在手中按下花朵底部,就可以有8秒钟的录音时间。李讯拿在手中把玩了半天,决定购买一些带回上海给朋友们当作礼物。在香港这样一支录音玫瑰的批发价格高达15港币,李讯还是咬牙订购了20多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后来录音玫瑰会带给他如此丰厚的利润。  相似文献   

12.
魏冬 《理财》2012,(10):58-59
张阿姨很有保险意识,两年前就给自己的女儿买了人身保险、教育储备保险金等一系列保险,不承想她今年投资了一个项目,手头的资金一下就紧张了起来。张阿姨就找到了保险公司,看能否把自己当初买的保险给退掉。保险公司的理赔员说她的保险是可以退的,但是只能退现金价值。张阿姨一看就傻了眼,当初买的保险每年需要交近5000元,自己也交3年了,差不多1.5万元,现在能退的也就八九千元。  相似文献   

13.
老猫 《科学投资》2005,(4):72-72
兴吃麻辣小龙虾那会儿,满街都是这种馆子。我记得那时候朋友聚会,曾经去水产市场买了一澡盆小龙虾,大家坐在阳光明媚的院子里,从早吃到晚,一锅一锅炒.一锅一锅吃。那个时候,稍微晚去一点还买不到了呢。有个姑娘说,她心情一不好了就去饭馆,30只“麻小”加一瓶啤酒,吃完就满身心艳阳天了。  相似文献   

14.
周红玉 《新理财》2010,(9):85-86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姑娘,说着嘎嘣脆的北京话,做事爽快,没有一丝扭捏。何畏说自己是个经历简单的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在这里读书、工作、生活,没有波澜壮阔,更没有大起大落,稳稳当当的,但这并不妨碍她在30出头的时候就成了百度公司的内审部负责人,要知道这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可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目前市值高达255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15.
刚刚大学毕业的李蕊在北京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现在的职位是大户管理员,因为最近股市行情好,单位的效益不错,所以决定在“十一”前买一辆二手车。她首先想到的是去北京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可是去这样的二手车市场,一是没有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时间,二是见不到车主,对车市经纪人有些不放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钟银海 《理财》2005,(8):92-92
张小姐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她手里的存折和各种银行卡加在一起有七八张,以至于她经常搞不清楚每张卡里究竟有多少钱。最近,张小姐去银行分别打了一下每张卡的账户清单,结果一看,一年竞积累了五万多元。一直以来,这些钱就这么白白地零存着。再一看账户流水纪录,买股票的、购物的、转账的,甚至许多钱自己都不知道花到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17.
清晨,我去早市买菜。市场上,有一个中年妇女,笑得让人觉得不买她的菜就欠了她的人情似的,买卖做得很是精巧。我选了几根黄瓜。“三元。”她说。我交给她一张百元钞票。“找不开,小伙子。”可我当时确实没有零钱。  相似文献   

18.
<正> 全国先进点钞技术能手观摩比赛一结束,露露就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再过一个礼拜就要结婚了,可婚前的筹备工作进展情况至今她仍心中无数——这要怪她的男朋友在信上有意卖关子,说“暂时保密”。保啥密?婚事是原先共同策划的,离家才一个多月,岂会出现奇迹?露露一边赶路一边猜想,忍不住哑然失笑:故弄玄虚,这家伙真鬼!“真鬼”的家伙叫亮亮,他看露露已经到了家门口,赶快迎了出去。亮亮等露露已洗漱完毕,提醒她该欣赏他的“杰作”了。新房已布置妥当。露露仔细地反复地欣赏着、审视着,家俱、灯具、花束的式样、颜色都在她的意料之中,然而四周的墙壁却把她的目光吸引住了。她发现,墙壁的墙纸居然全部用角票和纸分币折叠成各种不同的花样图案点缀而成,就连床头的“双喜”也是用硬分币粘贴的。  相似文献   

19.
人肉闹钟     
<正>在一次招聘会的间隙,几位应聘者在闲谈,话题围绕着"闹钟"展开。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说,上半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招聘会,晚上睡觉前,自己明明在手机上设定好了闹铃,第二天愣是没响,大好的机会就这样伴随着自己的甜梦白白流失了。从那以后,凡是遇到重要事件,她必定将家人的手机统统拿过来,分别设定好叫醒时间,以防万一。此举果然奏效,再没有出现过"闹钟事件"。  相似文献   

20.
算账     
曾看过一本杂志,说在美国有一位老妇人,每周都会到同一家杂货店买日常用品,有一次店内的服务员对她态度不好,于是她从此就换到其他一家杂货店买东西.12年后,她再度来到这家杂货店,并告诉老板为何她不再到这个店里来购物的原因.老板很专心地倾听她的诉说,并向她道歉.等到这位妇人走后,店老板拿起计算器计算杂货店的损失:假设这位妇人每周都到店内花25美元,那么12年她将花费1.56万美元.只因12年前的一次小小疏忽,竟导致杂货店营业收入少了1万多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