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生命价值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2年上海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特征工资模型对样本农民工的生命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行业的伤亡风险对工资率有显著影响,改进模型比经典模型更适合生命价值的评估。基于改进模型得到的城镇农民工平均生命价值为936.56万元,比基于经典模型估算的结果要高,原因在于经典模型中遗漏了消费这一重要变量。对年龄分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生命价值与年龄的关系呈倒U型,在46岁~50岁达到最大,并且消费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其隐含的政策含义对于中国死亡赔偿、生产安全、环境和健康政策的效益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教育与工作是否适配及其收入效应的视角,根据2013年的CGSS 数据,在运用实际匹配法评估农民工教育与工作匹配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D-H 模型和V-V模型估算了农民工教育的收入效应,并且据此讨论了教育获益与教育惩罚的问题。研究表明:(1)在教育适配状态下,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最高。(2)就农民工群体而言,教育不足发生率比较高,但并非不存在教育过度情形。(3)男性农民工具有教育过度工资溢价和教育不足工资折价并存的特征,女性农民工不具有这样的特征。(4)在短期内,企业主不仅愿意为教育过度农民工支付工资溢价,同时也会对教育不足农民工实施工资折价。  相似文献   

3.
吕炜  杨沫 《财经问题研究》2016,(10):101-109
本文基于职业流动和职业内工资同化的双重视角动态研究了迁移时间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利用CHIPS2007城镇住户和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扩展的明瑟方程进行估计,实证结果显示:从职业间来看,农民工无法通过延长迁移时间来实现从低收入职业向高收入职业的流动;从职业内来看,在高收入职业内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存在显著的工资差距,在低收入职业内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存在显著的初始工资差距且无法通过延长迁移时间实现工资同化。培训和社会关系对职业流动没有影响,但能显著加快职业内工资同化速度。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95%的农民工从事低收入职业且其职业固化现象严重,因而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融入城镇地区。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消费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消费不足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基于此,使用回归模型工具对年龄、总收入、总消费支出等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范围包括22岁至70岁之间的个体,发现年龄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会逐渐下降。最后,根据这些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促进年轻人就业和创业、加强消费引导和培育消费习惯,加强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等。  相似文献   

5.
用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评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455份游客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文章应用改进的分区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区间分析估算神农架地区的年游憩价值为43亿元,在计算旅行时间成本过程中,根据对旅游意愿、消费行为和社会属性参数之间相关关系分析和判断,提出应以可直接感知的、与旅行时间相伴变化大的消费项替代以工资率计算时间成本的观点,对改进分区旅行费用法以及评估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使用价值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俊 《财经科学》2015,(11):129-140
本文基于2014年海口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马氏距离匹配以及偏差校正方法,估计在职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职培训比未参加在职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高496.91元,使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21.5%;在职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贡献高于教育回报率,但在职培训与教育水平的交互项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呈现负向效应;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不高,教育程度、跨区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经验的影响呈现"U"型,性别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聂丹 《财经研究》2007,33(10):95-106
文章通过融入了劳动供给的生理约束条件的多时期模型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进行了拓展,并分析了农民工工资决定中的多重均衡,以此说明了当前我国外资企业中农民工工资过低的国民福利损失及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完毕之前农民工《最低工资法》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对农民工工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包含一般的、平均的劳动力价值构成及其变化界限、工资变动等方面内容的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乡镇企业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工资的形成机理,初步估量了2004年中国农民工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试图探究农民工工资低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餐饮业由于其产品需求的广泛性、入职门槛相对低和“包吃住”等特征,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启蒙行业。基于冰山模型甄别要素与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共同点,依据296份调查问卷,运用SPSS19.0分析餐饮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得出年龄、月工资、岗位、劳动性质等对就业稳定性具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对就业稳定性具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与经典的冰山模型要素相对应,构建有环境因素的餐饮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冰山模型,提出规模较大餐饮企业提高就业稳定性的策略是提高工资、提升职业发展前景和岗位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0.
充分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一直广受关注。基于我国就业优先实践经验构建政府介入劳动市场和就业干预情景下的工资增长模型,运用1980-2019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积极就业干预政策在经济增长率较高的情况下对工资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不会对工资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同时综合考虑货币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就业干预力量,才能判断货币工资的增加是否真正代表了现实中实际工资的增加。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保持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博弈论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立农民工与雇主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农民工与雇主在各个前提条件下的博弈和得到的结果,认为市场信息欠缺、社会监督力量薄弱、对雇主惩罚力度小和农民工上诉成本高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披露和传导机制;建立雇主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建立农民工维权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形成效率的视角研究农民工工资与其工作经验的关系。在构建了一个简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之后,本文提出了两条待检验假设,即工资随经验上涨,以及培训对经验的工资回报有显著作用。通过对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经验研究,发现随经验增长的农民工工资,呈速度递减的上升态势;不同分位上的分位数回归显示,农民工工资内部差异随经验增长而不断扩大;接受更好教育的农民工工资增速较快,培训只有水平作用没有增长作用,即培训不能显著提升工作经验的工资回报。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举家外出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年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越接近举家外出,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消费支出越大,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要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璐 《时代经贸》2007,5(5X):101-102,104
投资理财已成时尚的当今社会,人们更关注所投资的企业的价值。DCF模型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主流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但现实中的问题是,DCF模型被滥用、泛用现象严重,特别是在估算企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因素-FCF时评估者的主观随意性太大,从而影响到价值结果的客观性。本文着重阐述了对FCF的分析、理解、合理选择和估算时应注意的重要问题。以期在评估实践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用工短缺现象,即"民工荒"问题。"民工荒"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工的工资太低。文章从农民工的工资与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的关系角度出发,构建了供小于求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与企业关于工资的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分析与农民工工资密切联系的各因素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得出双方能否达成协议主要取决于农民工对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的估计,并提出农民工可以通过组建工会集体议价的形式来提高贴现因子以及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揭示农民工为其创造的真实价值的建议,从而可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缓解"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动态同化(assimilation)的新视角,研究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文章针对该问题特有的数据结构,构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对移民工资同化研究中固有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在城镇每多待一年,其相对工资将增加1.4%。这表明不同初始工资的农民工需要经过10—58年后才能达到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工资水平。高学历不会显著增加农民工的工资同化速度,只是增加了其初始工资水平,培训和社会关系对农民工的工资同化速度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农民工不仅初始相对工资低,而且工资同化速度慢,因而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这反映出改善农民工务工环境、消除工资歧视的迫切性。同时,本文也揭示了增加社会培训在农民工中的覆盖范围和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将对"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合同对农民工工资影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是否签订合同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上,忽视了不同性质合同可能对农民工工资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2008年珠三角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在对合同进行详细分类的基础上,根据Mincer收入方程,分析各类合同对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经检验分析后发现,有农民工参与协商的长期性个人合同的签订,农民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只有重视合同的内容和性质,才能有效地维护农民工权益。  相似文献   

18.
马鑫鑫 《时代经贸》2013,(22):175-175,178
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并形成了一套较适合农民工的制度模式,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从制度现状出发,以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等四环节予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利用山西省L市370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通过建立OLS和Ordinal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的工资更高、工作时间更长且工作更不稳定;人力资本不利于提高男性农民工的小时工资、延长了其工作时间、不利于其工作稳定,但有利于女性农民工提高小时工资;社会资本不利于男性农民工提高小时工资,可能延长女性农民工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珠三角地区实地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民工社会关系网以及朋友圈对其工资的影响。在研究农民工社会关系网对其工资影响的基础上,文章探讨朋友圈中的教育网差效应和职业网差效应对其工资的影响机理和程度。研究发现:整体上看,农民工个人社会网络对其工资有正向影响;农民工最好朋友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对农民工工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更进一步,朋友圈内教育网差效应的表现跟农民工与该朋友的社会距离有关,社会距离越近,此种效应相对越大;而职业网差效应的表现跟农民工与朋友的社会距离关系不大。在排除自选择因素以及考虑教育的内生性问题、工资与教育网差及职业网差的联立关系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