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隐含担保,可将之看作是隐性的存款保险,以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取代隐性的存款保险,对国有商业银行有什么意义?本的分析表明,建立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刘会会  刘薇 《商》2014,(47):147-148
宏观审慎监督、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被誉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在显性保险制度确立之前,我国实为实行以央行为担保人的隐性担保制度,央行兼任银行业保险人与最后贷款人,导致核心角色的错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使专门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而非央行来负责银行业存款保险事宜,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存款保险由传统隐性担保走向显性担保。这是银行业保险制度的完善,更是央行最后贷款人的核心角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我国2014年底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开始从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转变。国外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相当成熟,并且各具特色,值得我国借鉴。鉴于此,本文在对我国现存的存款保险制度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结合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新实施的显性存款保险运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2015,(36):211-212
存款保险作为三大金融安全之一,在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首次建立以来,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存款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从政府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转变。存款保险的核心是存款保险定价,而合理的定价模型至关重要。本文从存款保险的理论定价模型和各国采用的定价模型入手,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适合我国未来存款保险定价模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存款保险制度在发挥稳定金融市场作用的同时,同时也存在激励道德风险产生的危害。不同的存款保险模式对于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激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建立存款保险下银行道德风险产生机制的三个模型,比较分析隐性与显性存款保险模式对银行道德风险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当银行机构无力偿还债务时,为保护全部或部分储户的合法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借用保险组织形式制定的保护性安排。存款保险制度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我国长期以来,由政府承担最后贷款人,国家对商业银行承担了无限责任,存在着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种制度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7.
苏涵 《现代商业》2012,(3):28+27
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稳定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同时也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本文着重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发生的机制,并就如何控制道德风险进行了探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要加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克服目前这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最新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开启了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进程,对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对现有存款保险制度所带来的影响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弊端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走在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转为“显性”的道路上。在这一过程中,较之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中小银行似乎更乐意接受这一变化。以往有部分研究谈及过这一问题,但未有考虑不完美信息这一限定条件者。针对这一状况,本文在不完美信息的假定下,基于成本收益的博弈模型论证了隐性存款保险安排下,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分析了从“隐性”到“显性”变革的必要性;最后,就显性安排下如何保障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间的公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金融业改革日益深化,全面开放已迫在眉睫。为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化解金融风险,启用一种较之剥离不良资产、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等隐性存款保险政策更为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已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迫切愿望。在这种背景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本文将对在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背景及实施设想进行剖析和探讨,旨在为我国金融系统风险防范机制实现全面的国际接轨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存款保险制度具有稳定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利益、降低金融风险等功能。通过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和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障碍的分析显示,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其隔断了各银行资金运用收益和资金筹集成本之间的制衡关系,使政府实施这种制度的成本越来越高。本文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入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视角,指出引入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成本在于其引致了新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我国的制度环境薄弱加大了建立成本。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建立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论述,并提出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存款保险的期权定价模型构造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存款保险定价是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保险定价效率直接影响制度的功效。碍于现金流贴现估价模型的局限性,从期权的角度阐述了存款保险与期权的关系,指出存款保险合同实质上就是一份看跌期权,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Black-Schole期权定价模型确定存款保险价格的问题,对实践中存款保险的合理定价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基于效用理论和无赔款优待的两种新的存款保险定价模型,在效用理论模型下给出了商业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共同接受的费率区间。利用预期损失模型真实测算了各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及保费;由于外部环境与各商业银行规模、管理水平的不同,故适宜采取差别费率的方式;在混合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预期损失模型测算的保险费率,针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提出并设计了嵌入无赔款优待模型的费率模式和参考费率。  相似文献   

15.
构建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强化金融监管,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建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要统筹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持存款人信心,增加银行制度的稳定性,减少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利益,摆脱政府的隐性担保,保护我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稳定,我国银行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高度注意道德风险、金融监管、基本制度保障等问题,以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存款保险制度能否降低银行系统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款保险制度能否通过对可能的存款损失提供保险来降低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或者会对银行道德风险行为形成逆向激励,加大了破产的可能性?目前有一种简单的模型对存款保险与银行系统风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能进行分析,并以此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限于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固定职工,而占人口较大比重的农民群体和数量逐渐增多的灵活就业者,还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的框架之内,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依然较窄,说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化程度不够,其所应有的保障功能还未完全实现,只有各种合法体制的保险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的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19.
Overseas investment insurance is a non-profitable insurance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of a state for her enterprises which have invested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areas against political risks.Such a governmental guarantee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0.
Two studies examine how a consumer’s awareness of marketing tactics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clusion explicitness advertising (implicit, open-ended or explicit, closed-ended conclusions). Study 1 shows that persuasion awareness and conclusion explicitness influence brand evaluations. Persuasion aware consumers prefer implicit conclusions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hat allow them to decide which brand is superior, rather than explicit conclusions which state the superior brand. Persuasion unaware consumers show no difference for conclusion explicitness. Brand trust mediates the results. Study 2 demonstrates the robustness of these effects. Research contributions include persuasion awareness as a moderator of conclusion explicitness effects and the role of trust as a mediator. For managers, results show how implicit conclusions can improve the brand evaluations of persuasion aware consu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