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军 《经济学》2002,1(2):301-338
对于一个劳动力供给如此富裕的经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在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本依赖“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对此做了解释。章首先发现了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产出比率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个显的负相关关系,然后给出了对这一关系的理论解释。章认为,出现这个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敏感。在此基础上章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在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可以由资本形成过快、从而投资收益出现持续恶化来解释,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短期)总需求不足的结果。这意味着,缺乏一个有效率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资本形成的演变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主导型模式、转轨体制下银行主导模式和市场经济下多元化阶段。我国的资本形成比率和经济增长率形成了显著的剪刀差,资本-产出比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出现这个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敏感。这意味着,缺乏一个有效率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中国的就业增长率却在下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这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违背。基于索洛增长模型理论,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蒲艳萍  陈仲常 《经济师》2003,(8):34-34,36
1 997年以来 ,中国经济出现了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 ,但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文章在对西方关于经济周期与经济衰退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中国的通货紧缩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低及实际增长率小于趋势增长率 ,中国的通货紧缩是一种增长型的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30多年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较高。但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相违背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率的提高仅仅只能提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不具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工资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保持不变,即劳动收入占比以及资本收入占比保持稳定。中国当前资本深化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资本收入占比上升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不能满足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资本收入占比上升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当前高投资、低消费、高出口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直接原因。转变这一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在于纠正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同时加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努力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外部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文章根据1980-2008年间中国与他国相关数据,采用瑟尔沃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总体上并没有受到国际收支的约束.据此,文章提出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般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中国经济20余年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应该说,中国不会有失业问题。但从下表和图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即就业增长弹性出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9.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部相对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对东部地区的持续恶化,是导致中、西部与东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大,许多地区的TFP增长率甚至绝对水平下降,特别是纯技术效率恶化,经济增长日益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TFP增长的波动与GDP的波动高度相关。而TFP增长的长期趋势与资本增长率的长期趋互补,分别与GDP的长期趋势即潜在增长率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2008年以来,许多省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只有不断通过制度改革、技术研发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TFP增长水平,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我国人才资本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人均物质资本增长率、人均人才资本增长率与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人才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奇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世界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作为更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实际的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成本降低 ,制度创新使社会交易费用下降 ,从而总体上使经济实现持续、均衡的增长。文章认为 ,新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奇迹的产生。并且借助这一分析 ,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加速技术创新、完善、健全制度因素来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使中国奇迹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放宽了马克思关于所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率因素的数据假定,从一般意义上分别对"两部类"划分和"四部类"划分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定进行了模型推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第Ⅰ部类单位预付资本上所包含的追加资本以及第Ⅰ部类总产品价值占全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第Ⅰ部类资本家消费的绝对量和工人消费的绝对量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所对应的决定经济增速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并且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速存在"先升后降"的一般规律。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事实与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得出的结论基本吻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随着第Ⅰ部类投资份额逐渐趋于下降,消费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近年来中国物价水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试图根据经济理论和可利用的经验数据说明 ,1 996— 1 999年的物价水平下降 ,主要是由于“信贷萎缩”、需求增长率下降所引起的 ,伴随着投资增长率的下降 ,属于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而 2 0 0 1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下降、投资增长率提高的现象 ,需要用生产率提高、成本下降的因素来加以解释 ,属于“有效降价” ,与西方经济在 1 8— 1 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低物价、高增长具有相似之处。文章还对相应的政策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工资、经济增长、人口和失业之间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协整性和序列相关性检验和经验分析发现:中国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失业率大约下降1.3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失业率大约下降0.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顾国达  李丹玉 《技术经济》2007,26(11):17-22,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这种结构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和谐。本文通过拓展的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模型(BPCG),实证分析了1982-2005年间我国长期理论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明确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点。要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必要积极扩大内需、并优化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或源泉是知识、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这样一些内生因素,而不是资源数量和人口数量这样一些外生因素。也就是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大部分不是来自劳动和物质资本数量的增加,而是来自知识、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以及有效率的制度。这对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现实,解释我国的经济增长源泉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活动、品牌资本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式下将企业家生产性活动分解并把品牌资本纳入到代表性企业家生产函数中来探讨最优经济增长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差异。基本结论是:一个经济体的最优增长依赖于经济中企业家的比例,经济中企业家的密度越大,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企业家通过权衡两类劳动对经济贡献的大小来配置劳动和创新品牌,寻求企业家活动配置组合最优,以使福利极大化。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的假设,减弱它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资本流动中证券化和中介化的安排,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解释。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改革困难的解决,急需证券化的资本流动来推动,它在目前的中国资本形成和市场化产权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证券化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完善中国证券市场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的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费雪方程式的一般化抽象,将经济增长与流通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到了流通方程式.根据流通方程式,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于各自存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一系列数学变换,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进行了扩展,得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决定函数.该决定函数提示了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在要素增长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存量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流通速度的增长率.本文还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构成,认为制度环境状况、交通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社会交易总量和信息技术状况是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最终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货币扩张、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持续利用扩张性政策或透资性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最终将会把经济带入高通货膨胀和低经济增长的状态 ,即滞胀状态。这是被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所证实的结论。然而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发现 ,在中国经济中消费物价指数和货币指数 (狭义货币指数和广义货币指数 )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 ,这说明从长时段的角度看 ,货币是消费物价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短期看 ,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增基础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一阶段为期一年 ,影响程度是基础货币增长率的 3 2 % ;第二阶段是由新增基础货币所导致的新增广义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一阶段为期两年四个月 ,影响程度是新增广义货币增长率的 2 5 3 %。只要能够持续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 ,那么在中国经济中还存在利用持续的货币扩张政策或透资性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 ,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会大大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