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军 《经济学》2002,1(2):301-338
对于一个劳动力供给如此富裕的经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在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本依赖“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对此做了解释。章首先发现了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产出比率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个显的负相关关系,然后给出了对这一关系的理论解释。章认为,出现这个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敏感。在此基础上章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在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可以由资本形成过快、从而投资收益出现持续恶化来解释,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短期)总需求不足的结果。这意味着,缺乏一个有效率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2.
资本形成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淑志  张耿庆 《生产力研究》2003,35(5):140-141,144
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固定资产投资是资本形成的基础 ,通过对其五个组成部分的比较分析论证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并就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董怡 《经济与管理》2007,21(2):93-96
进口贸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未引起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最显著的传导机制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目前中国需要调整贸易战略、重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优化进口贸易结构,在适度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和人均GDP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投资、重工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全国各地把重点投资方向瞄准了重工业项目,希望通过重工业项目促进经济的发展。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并结合相关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分析,这种发展模式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全力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实现由资本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的数据,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当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但是,由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太大,因此TFP呈相对平稳下降趋势,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指出:若2010—2020年西部地区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1%,则西部地区能实现以技术进步带来可持续增长。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有文献倾向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一是因为国际资本的流入可以被视为是接受国的资本和技术的"净增加",它直接参与接受国的国内资本形成,二是因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国际资本的流入具有技术"溢出效应"。然而这两方面都没有得到中国现实数据的较好支持。对中国工业企业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作进一步的Malmquist指数分解可以发现,工业企业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而非来自于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平行发展仅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入。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78,自引:6,他引:178  
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随后提出了四点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证据。接着在回顾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不同 ,并指出了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影响经济发展结果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有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转型实质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形成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关键变量--社会激励结构,节约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激励和治理机制.中国特有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变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来对我国1978年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量化,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体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市场化率、工业化率、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正向的相关关系,我国的经济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LA-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在4变量系统内考察了中国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在1978-2003年的样本期间内,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进出口之间、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向的相互影响,借助这三个正反馈过程的传递,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对外贸易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方位影响和冲击,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吴俊  杨花英 《经济论坛》2011,(11):37-40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当前现实情况是和中、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运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实证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长期来看必然难以为继,应该大力提高制度改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1.
徐强 《财经研究》2001,27(8):3-10
本文对货币供给、实质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数量关系在19993年前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表现,进行了相关实证性描述,指出1993年持货币供给存量代替增量支持实质资本形成、准货币M21代替狭义货币M1的增长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因而在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选择上,应以持续推进资本形成与转换的票据及证券化为要领推进资本市场建立,并逐步转向以市场性利率为关键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部门增长模型,通过参数化和数值模拟估算了我国税收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公共资本拥挤性、资本利用效率和外部性对税收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资本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改善;基于福利最大化视角,应对劳动进行补贴,对资本减税;公共资本拥挤性强化了资本所得税的减税效应,但不利于福利水平改善,对劳动所得税减税效应影响不大;公共部门资本生产效率和公共资本外部性对减税政策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全要素贡献率在1992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步回落的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广泛争论。本文通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后发现,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全要素的贡献率较低且波动大。本文认为,制度变迁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而技术进步只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一部分。真正引发1992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在于之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效益递减和实质性改革的停滞不前。因而,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改革的深层次推进。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维持现阶段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包含资本质量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总量生产函数,对中美日三国1980—2007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考察期内,不同要素对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在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体现在资本质量上的技术进步对于不同国家则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日本经济而言,资本质量对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经济的资本质量状况长期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一点能够为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低迷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为了进一步分析三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同时又将整个考察期划分为三个子时期,并对三个子时期内不同要素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程度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前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对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去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实现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要摆脱对要素投入的依赖,转而依赖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造了反映中国工业实际情况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度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探究了2003~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整体上趋于污染型、粗放型,且各地区之间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逐步拉大;环境规制强度和全国与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倒"U"型走势关系,全国与三大地区目前尚处于该倒"U"型曲线的左侧;外资因素、技术水平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资本深化、能源结构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形成阻碍作用,产权制度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分地区而异。  相似文献   

17.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   总被引:185,自引:6,他引:185  
把中国的经济转轨、增长与工业化联系起来是本文的一个尝试。作者认为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年来越来越表现出静态的特征 ,至今尚不具备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 ,而中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转轨过程则又典型地表现为以新兴工业部门的进入和扩张为特征的持续的工业化过程。本文给出了一个帮助理解转轨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概念框架和经验描述。在这个框架里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 1 0年来所表现出的下降趋势可以由过度的工业化进程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以来 ,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基础设施的投入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 ,工业化在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下逐步升级。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由工业化单引擎发展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引擎。由低价工业化到高价城市化的转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资金流程与资本形成方式的变化 ,一方面引起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挑战。通过政府体制、金融体系和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将是应对挑战、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形成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雁 《经济师》2004,(2):119-120
文章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资本投入分布、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得出资本投入贡献的差距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根本原因。对 2 0 0 0年各地区资本生产率的计算得知 ,东部地区资本投入已趋向饱和 ,中部地区资本生产率较高 ,西部地区资本积累不足 ,生产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制度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测度始终是一个难题。本文在一定假设下,将制度进步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经济增长中分离出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度进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而近几年,制度进步的作用呈逐年下降之势。为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度进步的停滞局面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