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州为例,分析了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城市居民住房选择行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大城市现有的住房存量结构受到住房制度改革,尤其是1998年住房货币化改革的深刻影响。由福利分房的再分配体制向住宅商品化的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赎买措施是造成城市居民高自有率的主要原因。随着转型的逐步完成,未来城市住房的增量结构将更多地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市场化要素如人力资本,收入,私有经济,价格对住房选择影响显著。收入和教育的提高对住宅的拥有及价格/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作用。随着市中心房价的大幅升高,城市新增人口的居住选择有逐步郊区化和次中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市住房体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福利分房体制",逐步转变为建房、住宅私有化的"住宅私有体制".改革城市住房体制必须以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从现行住房制度的弊病中发现标本兼治的根本办法.文章指出,现行城市"住宅私有体制"在全民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由私商供房、私人购房的市场供求关系,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深层问题,导致私人房地产商暴富,滋生房地产投机腐败,造成人们对土地所有权占用的不平等,致使土地利用无计划并阻碍可持续发展,引发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与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社会文化资源无形损耗,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文章提出,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住房租赁制".这种"新住房租赁制"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旧体制,而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住房新体制,有助于实现公有制土地供给与住房建设公有制供给的统一,有助于人民平等地享有土地使用权,有助于社会再生产遵循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住房租赁制"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居住贫穷指标基础上,构建了住房收入指标理论上限值,弥补了现有文献不足.本文依据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6-2007年住房市场数据估算了中国住房使用成本,说明了中国城市住房支付困难程度.描述性分析表明,中国大多数城市不存在严重住房支付困难问题.实证研究发现,房价比收入更能影响中国城市住房支付困难,住房面积也显著影响住房支付困难.因此,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是解决居民住房支付困难的有效措施.实证研究还发现:房改年显著降低了城市住房支付困难;人口增长率差异并未导致城市住房支付困难差异;城市住房支付困难问题并未在地理位置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得到跨越式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为城市人口家庭户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住房),房地产价格指数(住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化率及市镇人口数是影响住房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市镇平均每户人口数对住房需求量的影响一般,而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和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构成(住房)对住房需求量的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住房资源的减少,房价受影响程度也在逐年攀升。房子是我国大多数年轻人结婚的刚性需求,住房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改善广大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住房公积金作为全国受益面最大的住房保障措施制度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公积金贷款进而调控房地产市场,影响住宅价格。笔者将在本文中以公积金制度、性质来阐述住房公积金对我州房价的影响以及对中低收入人群住房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供求结构失衡与中低收入者住房难是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住房市场过滤机制具有缓解供求结构矛盾的作用。通过构建城市住房市场的空屋链模型,利用杭州市270户家庭调查数据,对城市住房过滤现象与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杭州住房市场存在过滤现象但不明显,住房等级与住房过滤效果具有正向的变动关系,高等级住房能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住房机会。空屋转移多发生在同级内部,各等级间的空屋转移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得到跨越式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为城市人口家庭户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住房),房地产价格指数(住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化率及市镇人口数是影响住房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市镇平均每户人口数对住房需求量的影响一般,而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和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构成(住房)对住房需求量的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转型,住房制度改革也逐步展开.在满足部分群体的住房有效需求中,房价不断攀升导致住房资产泡沫化.由于客观的贫富水平的差异,高收入群体利用自身资本存量的优势,在房地产行业进行频繁的住房投机.在人们对房价形成规模化预期后,房价会不断地高涨,高收入群体则在房价攀升中获得巨额的投机收益;相反,中低收入群体则出现财富缩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逐步深入及各种分配关系的不断理顺 ,个人将成为住房市场上的主要购买主体。然而 ,由于受过去的住房体制、分配体制等方面的制约 ,目前我国个人住房消费能力还比较低。如果我们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高个人的住房购买能力 ,不仅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住房消费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住房消费,长期以来,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旧中国,城市住房数量少,质量差,分配也极不合理。建国以后,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我国政府就着手为城市居民建设新住房。从1950年到1978年,总计建设住房53172平方米。但由于城市人口增多,投资有限,住房制度不合理。加上政治运动的干扰,居民住房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反而日趋紧张。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低于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城市住房问题也焕发了生机。1980年。邓小平提出城市住房制度的总体设想,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由于逐步克服了思想和体制障碍,我国城市住房发展超出了预想的速度,为世人所瞩目。“九五”期间,我国住房与房地产业发展成绩最为显著。“九五”前四年,城镇住房建设投资16007.5亿元,比“八五”前四年增加9744.8亿元,增长155%;城镇住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08%,比“八五”前四年提高0.78个百分点;共建城镇住房18.35亿平方米,比“八五”前四年增长67.18%。在1998年底提前两年实现“九五”计划提出的到2000年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目标。2001年,达到10.25平方米。同时,住宅建设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城镇住房已进入买方市场,居民住宅需求从生存需要正向舒适需要转变,房地产业增长方式,正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国城市住房在80年代以后,为什么以患想不到的速度发展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