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及机构投资者类型这三方面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机构投资者类型中证券、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券商、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07—2012年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和机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关系)。对于他们而言,出于谋求短期利益时,他们的持股动机与盈余管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作为长期持股者时,他们的持股动机与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会抑制盈余管理。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行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9-2011年披露的半年度证券投资基金为样本,将机构投资者分类为积极、消极和混合三类后,提取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异质性变量。然后以2009-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以及持股异质性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持股行为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而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持股行为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视角,研究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CEO持股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代理冲突。研究发现:CEO持股能够抑制民营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且随着CEO持股比例的增加,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下降,说明CEO持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代理冲突,实现协同效应;董事长与CEO两职兼任时,CEO持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会加强;深入研究发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企业长期业绩,而CEO持股能够降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给公司业绩带来的负面效应。基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支持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CEO持股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协同效应,缓解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内容。本文梳理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文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9年至2011年间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上市(A+H)的公司为选取对象,并在行业相同、资产规模相近的条件下,按1:1的比例选取非交叉上市配对标本,基于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视角研究交叉上市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但现阶段效果还不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并且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改善公司会计治理、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会计治理受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机构投资者的联合行动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监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约束及激励公司管理层行为等路径参与公司会计治理、影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8.
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2008-2012年沪深A股的经验数据,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分析了CEO的政治关联在其中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机制,考察了企业不同产权和不同经济区域下,该作用机制的效果和表现。研究发现:基金持股和QFII持股显著降低了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社保基金持股对此无影响;机构持股对负向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显著;CEO的中央政治关联和CEO的政治关联强度显著降低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正向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的CEO政治关联也显著削弱了机构持股对正向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独立的机构投资者并在我国机构投资者中占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降低公司代理成本,两者持股比例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和BETA高度显著负相关.而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由于不是独立的机构投资者,无法发挥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两者持股比例与股权融资成本和BETA系数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利用沪深股市 2005—2014年公开市场股份回购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管理层权力对公司治理与股份回购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对公司实施股份回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股权集中度越低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股份回购完成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对公司治理和股份回购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其效果是减弱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股份回购的影响,但是对董事会规模和股份回购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的同时,为政府有效监管、管理层正确运用以及投资者深入理解股份回购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Leland和Pyle(1977)提出的公司内部人股权留存比例模型和改进模型,以中国2002年~2006年间的221家IPO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IPO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上并不存在显著的以管理层持股比例为信号的信号传递现象。这一结论对于投资者认清管理者持股、判断公司价值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5~2010年间有过定向增发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监管意愿和监管能力的角度考察和解释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①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②因为监管意愿的差异,使得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比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更好地抑制了盈余管理。③进一步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发现,由于监管能力存在差异,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正向盈余管理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内容,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定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8-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进而发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为负相关关系,监事会规模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回报-未来盈余",即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的视角,探讨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提升股价信息含量。研究发现:标的股票在允许进行融资融券交易之后,"回报-未来盈余"、"回报-未来盈余变动"以及"回报-未来现金流"敏感性增强,表明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使得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增加,即股票回报能够反映更多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信息,股价信息含量提升。进一步基于基金持股、管理层持股的分析发现,标的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实施之后,基金持股与管理层持股公司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更高,表明融资融券制度一方面能够发挥理性投资者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促进管理层持股协同效应的发挥,提升股价信息含量。研究表明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提升了股价信息含量,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理性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后股权分置时代为背景,以2008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结构与会计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最终控制人的国有性质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没有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当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性质时,流通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存在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择2011—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盈余管理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机构投资者对投资者情绪与企业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面板数据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消除内生性,实证得出投资者情绪会促进企业加大正向盈余管理概率,但是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投资者情绪会抑制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在投资者情绪低落期,投资者情绪会促进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会进一步提高企业正向盈余管理迎合投资者情绪的概率,同时会缓解情绪高涨期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负影响,而加大情绪低落期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正影响,说明机构投资者扮演了"战略合谋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退出威胁是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本文以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的退出威胁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能够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显著;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能够降低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考虑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发现,相比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抗压型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更可能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当管理层的薪酬对股价越敏感时,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的作用越大;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的影响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认识我国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以QFII和社保基金为代表的抗压型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相对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这种高持股比例导致大股东与其他投资者之间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其结果可能发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以2004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越集中,公司的应计利润越容易被大股东所操纵。还发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更容易操纵应计利润。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0—2016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供应商/客户集中度对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商/客户集中度提高会负向影响盈余持续性,即供应商/客户集中度越高,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越低。上述关系在不同市场竞争地位、产权性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市公司中有所差异。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越强,供应商/客户集中度对盈余持续性的负面影响越弱;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能显著缓解供应商/客户集中度提高对盈余持续性的负向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能减轻供应商/客户集中度与盈余持续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供应商集中度的上升使企业毛利率下降,客户集中度的提高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从而对盈余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提供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目标。本文从公司治理效应的角度来分析在国有与非国有这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效应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无显著关系,而非国有公司的治理效果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呈现倒"U"型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在非国有公司中的治理效应随着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而发生变化,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