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通过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评价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河南省2007年化石燃料用地、草地、水域处于赤字状态,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处于盈余状态,生态足迹指数显示出河南省总体生态足迹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经济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
张建坤  王朝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146-150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概念及计算理论,提出了建设项目生态足迹概念,构建了建设项爵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将建设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和拆除阶段,其中建设阶段分为人工生态足迹、材料生态足迹和机械生态足迹三类。为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定义了单元生态足迹,并与现行工程预算保持口径统一。并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该项目生态足迹约是生态承裁力的2倍,表明存在少量赤字。对此,结合模型为减少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建设项目生态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采用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上海市2000-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以及赤字均呈下降的趋势,而总生态足迹、承载力以及赤字则呈上升的趋势;化石能源的足迹变化对上海市足迹变化起决定作用,是上海市生态赤字的重要驱动力;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呈下降的趋势,略有波动,而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呈上升的趋势,波动较大,反映出生态压力逐渐增大。研究结果为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进  张丽 《新疆财经》2007,(5):18-22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新疆200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新疆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较严重,区域生态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减少生态赤字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上海地区14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99-2012年间,上海人均生态足迹以2010年为转折点呈现倒U形发展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并逐渐趋向平稳,人均生态赤字处于稳定水平但依然很高。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为基础数据,采用ARIMA模型对14年间上海人均总生态足迹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演变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预测了未来5年内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发展的快速转型使得上海地区生态状况逐渐好转。在预测基础上,将上海与部分省份的情况对比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上海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消耗程度,进而从一个侧面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之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概念自提出以来,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文章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针对生态足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于谨凯  李蒙 《山东经济》2011,27(3):128-134
根据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提出的计算方法测算出山东省1990—2008年的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趋势。通过修正的IPAT模型对影响生态足迹的三个因素人口(P)、经济(A)和技术(T)的回归结果表明三要素变量与生态足迹正相关。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压力机制,经济增长给生态带来的压力要大于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据此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以及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控制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人类的全部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与自己所拥有的生态容量相比较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方法。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并引入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标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间呈生态赤字状态,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微幅上升趋势,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则有明显的提高,表明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较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了影响。文章探讨了污染足迹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太湖流域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污染足迹及其变化,发现污染足迹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与Va R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在95%的置信水平下,太湖流域可能的月度污染足迹会在58 975hm2以上。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武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2002—2007年武汉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市的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之中,全市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远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资源的消费严重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生态资源压力巨大,表明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性的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文章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人们行为观念等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环鄱阳湖地区三大地质旅游资源群存在景区生态承载力不明、三者缺乏合作导致整体竞争力弱和缺乏国际知名度等问题,提出依据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出其各自可持续发展状况、科学划分地质资源等级、以及公司化统一管理三大地质资源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定量分析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变化趋势,揭示经济发展因子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淮南市整体呈现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加剧上升的趋势;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波动性下降,资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速率剪刀差从0.001增长到0.66,两者变化速率的分异性显著,生态足迹增长速率有所降低,生态足迹产生的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减轻;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5-2008年属于快速增长期,2009-2014年属于曲折增长期,协调度从极度失调衰退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GDP、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均与生态足迹显著相关。最后,对协调发展模型和剪刀差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促进淮南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计算了新疆生态足迹总量,然后逐步分析了生态足迹总量与能源消费及其构成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结果表明:1988年至2010年生态足迹、能源消费及其构成都呈上升趋势,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之间呈线性曲线关系,而天然气消费与生态足迹之间呈现"N"型曲线,并且处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甘孜州统计资料,文章核算了甘孜州草地生态足迹,并对影响草地生态足迹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甘孜州草地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决定了人类应该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也决定了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发展生态经济。文章参考了大量文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现状,对生态足迹法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近几年的生态足迹状况,并与前几年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对比提出了现阶段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改变的状态,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阴山北麓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带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高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和高生态赤字"两高一低"的不可持续发展特点,同时结合1995-2010年化德县农牧交错带发展实际,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生态足迹供需非对称、经济结构非均衡、生产力水平低是产生生态足迹供需矛盾的根源,并讨论提出了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与饭店环境管理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目前对饭店环境管理的研究来看,对环境管理具体措施研究较多,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研究相对较少。由于饭店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绩效评估的对象,因此可将生态足迹作为评估的重要工具。本文将生态足迹引入饭店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并构建相应的饭店生态足迹模型。最后对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评估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对完善饭店环境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动态的均衡因子,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09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611hm2增加到2.182hm2(见图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180hm2逐年减少到1.106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见图2),且生态赤字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见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影响甘肃省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是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通过分析其影响因子从而为制定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在取得工业化和城市化辉煌成就的同时,巢湖蓝藻、淮河水污染及雾霾天气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笔者计算了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利用相关指标对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