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鱼苗鱼种,特别是大规格鱼种,在运输上往往需要鱼苗专用运输车运输,才能有效保证成活率。由于鱼苗专用车费用高,特别是边远落后山区又无此设备,单个用户需鱼种量小、分散,鱼苗气袋难以买到,鱼苗鱼种运输成为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介绍一种采用农膜运输鱼苗鱼种简单易行方法,成本低,供养鱼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养殖业的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鱼苗鱼种的异地运输成为养殖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苗种运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养殖效益的高低。春季是投放鱼苗、鱼种的主要季节,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苗种运输已列入养殖业户的重要生产日程。在这里,现将苗种运输的几点经验与渔民朋友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3.
<正> 1.体质要求 为适应复杂的长途运输前后的操作过程,要求鱼苗和鱼种规格一致,躯体匀称,背尾饱满,鳞鳍完整无创伤,游动活泼。2.拉网锻炼鱼苗应在肉眼看到鳔点出齐,开口吃食,体呈淡黑色时起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苗种由于成活率差一直影响着成鱼的产量和规模化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1993年开始,一直分别在大沙湖农场水科所及各大渔场进行多种鱼类的苗种培育,特别是草鱼种夏花出塘率达到80%以上,鱼种成活率90%以上。现将培育方法及关键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鱼苗鱼种的运输成活率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充分了解影响鱼苗鱼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和做好运输准备工作是获得运输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养活一条鱼,从水花到餐桌历尽千辛万苦,可是养殖户在鱼苗运输环节中往往因运输鱼种技术欠佳或忽视鱼种的运输而造成损失,下面就鱼种运输技术要点作简要阐述:1.鱼苗体质强弱。所谓体质强弱是指鱼苗体质健壮与不健壮,体质健壮的鱼苗体色鲜艳,活动能力强,无寄生虫附着,这样的鱼种只要是在其它技术环节不出问题的情况下,运输途中不会出问题。体质弱,即是不健壮的鱼苗,体色暗淡,活动能力不强,消瘦损伤,或有寄生虫附着。体质弱的鱼苗最好先暂养,不可运输,等体质恢复后,再运输,切不可盲目操作。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从事鱼苗、鱼种养殖,为使池塘鱼苗、鱼种养殖技术得到科学规范,有必要制订此操作规程。 (一)清塘消毒 5月初,干塘后,将池底整平,挖出过多的淤泥,修好塘堤及进排水口。再亩用50—75kg生石灰消毒。 (二)施基肥培养鱼苗的适口食物 鱼苗在下塘前一周左右注  相似文献   

8.
<正> 塑料袋运输鱼苗是目前国内采用最普遍,成活率高,简单易行的一种运输方式。运输中将塑料袋装在特制的纸箱中,每箱一袋,象货物一样堆放运输,中途不需要加水、换水。现将运输技术要点叙述如下,供大家参考。1、塑料袋准备充氧要点。塑料袋长0.7  相似文献   

9.
<正>一、鱼苗鱼种池选择1、面积:鱼苗池1-2亩,鱼种池3-5亩。2、选址与水源:交通便利近水源,注排容易,水质清新,不受工农业废水污染。3、土质与水深:壤土为好,保水性强,鱼  相似文献   

10.
<正>泡冬田是山区农村部分农田的一种越冬方式,绝大多数是从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处于非生产状态,这不仅使农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减少农民群众在冬季的收入。黔东南州是稻田养殖老区,常年稻田养鱼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稻田养鱼每年需要大量的鱼苗鱼种,近年来鱼种需求量达2000吨,据调查除农民自繁自育满足50%外,在养鱼季节还要从外地调入大量鱼苗鱼种,农民自繁自育鱼种和外调鱼苗鱼种由于时间和规格的不统一,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我州稻田养鱼产量和产品质量,使之常年产量  相似文献   

11.
<正>提高鱼种运输成活率,运输技术是关键。现就指导生产过程中积累总结的十项技术措施概括如下,供参考。一、做好运输准备在鱼种运输前,特别是长距离运输,事先要做好运输计划,包括运输器具、运输方式、交通工具、人员组织及中途如何换水等。若是托运,还需计算好抵达时间,以便让接货人准时接货。  相似文献   

12.
鱼苗早育的好处很多,主要是延长了鱼类的生长期,但一般都从南方运到北方,温差较大,所以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严格控制袋密度就是视鱼苗大小而确定每代的数量。一般来说,乌仔以每袋一万尾为宜,夏花以每袋五千尾为宜。如果鱼苗规格过大,袋容量还应该适当减小。一个尼龙袋的可注水量和可  相似文献   

14.
苗种冬春安全运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冬春是投放鱼苗、鱼种的季节,鱼苗、鱼种的异地运输已成为淡水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运输要安全、高效,应保证和提高运输成活率。一、鱼种挑选应选择鱼背、尾部肉厚,身体健壮,色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