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股权分置是指我国证券市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其发展演变中A股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不同存在状态。股权分置的存在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此,证监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宏观背景,指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刻不容缓,区别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与补偿,论述了股权分置改革是实在的利好,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走势的影响,并对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合理的价格水平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牛能源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以高比例赞成表决的通过,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基本结束。尽管4家公司的试点在多方博弈中结果不同,各自的当事人感知与反应不同,但这毕竟是市场认可的第一场博弈,无论是直接参与此轮博弈的当事人,还是为试点公司设计方案的证券公司保荐人及管理层,其中经验与体悟都良多。 相似文献
4.
徐晓颖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8,(1):68-70
2006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这种制度变革是否对上市公司2006年的股利政策产生了影响。通过对2006年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股利分配形式以现金股利为主、整体分红水平提高不多、异常派现行为减少等特征。在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5.
股市公共性: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国工业经济》2006,(4):5-13
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几个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流通股含权”说、“合同”说等是不能成立的;从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出发,提出了股市公共性学说。强调这一学说是支持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依据,据此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中各方利益平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国情,也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行为与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制度性缺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实质是利益的再一次分配,这次再分配涉及国家、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等多方利益。本文就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变革,大量的研究分析都一致肯定了其正面作用。那么,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控股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四个维度的公司治理指数(CGI),并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指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①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②在公司治理的四个维度中,股权分置改革对控股股东的影响最显著;③终极产权为国有和股权集中的公司,其改善公司治理的动机更强,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改善;④考虑股权分置改革进度的影响,进一步控制样本的自选择问题后,本文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的效应正逐步体现出来,已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比尚未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在公司治理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全面股改前40批939家公司作为有效样本,以超常收益率作为基础度量指标,利用事件研究法,探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效率,通过对比不同批次、不同交易所和不同板块股权分置改革效率的差别,深入研究了股改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质量公司较多的批次存在较高的超常收益率,深市股东平均要比沪市股东获得较高的超常收益,中小企业板的平均超常收益率要远远大于主板市场。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和流动。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债权人可以依托在上市公司的特殊地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实施债转股、债务重组和资产注入等手段推动上市公司股改,并以此作为支付的对价,促进上市公司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保障了债权的全额及时回收,维护了自身的权益。本文试图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实证研究:——基于上证A股股权分置改革100指数和上证综指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将国家股、法人股等一些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使得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发展资本市场的影响十分深远.本篇文章正是基于对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的分析,通过编制股权分置改革指数,并与上证综合指数进行对比,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索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来表示人力资本的结构。利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区域的数据,依次对每一年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数据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教育水平不同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2009年之前,高中学历人力资本是模型中解释度较好的人力资本。从2009年开始,对经济增长起明显促进作用的是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力资本。在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人力资本动力的同时,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在降低。对2009年之后的数据进行Malmquist指数测算,发现部分省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不同省级区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人力资本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8,42(1):24-36
The telecommunication sector in Mexico was highly concentrated until 2013. The sector was mostly composed by a dominant player, a rationed market (low density of services), a poor institutional design, high tariffs, and weak regulation agents. The Herfindahl-Hirschman (HHI) index was 5333 for mobile telephone and 7,029 for fixed telephone services—among the highest scores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promote competition in the sector, Congress approved a reform in 2013 to establish a new regulator empowered to impose asymmetrical rules in the case of the predominance of a single firm. A declaration of preponderance of the dominant player was issued, promoting free interconnection rates and the mandatory sharing of its passive and active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rest of the firms in the industry. The new institutional design led to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the sector, decreasing the mobile and fixed telephone prices while increasing the coverage and penetration of these services. In this article, an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the Mexican economy i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Reform in Mexico in the telephone sector, consumer welfar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model is static, encompassing 10 types of consumers (rural and urban and the five income quintiles) and 40 sectors (of which four are disaggregat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It assumes fixed wages and capital rental prices as well as idle resources. The mai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reform are not minor; the drop in telephone prices would reduce the general consumer price index by almost 2%, and the value added would increase by more than 3%, benefiting mainly households in the highest income quantiles. 相似文献
13.
全球商品链的内在动力机制、外部结构均衡与传统垂直一体化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这种准企业内组织各利益主体既相容又排他性两个方面的总体关系特征以及市场条件的啮合性分析,探讨其特征关系所决定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与外部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性质、作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公司股东的治理行为与公司股权结构的类型密切相关。已有的文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在合理界定公司股权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股东治理行为与作用。鉴于此,本文借用产业组织学中的“市场结构”的概念,结合公司股东持有股份的结构特征,对公司股权“市场结构”的类型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公司股东治理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不同公司股权“市场结构”下的股东治理行为;最后,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应选择何种类型的股权“市场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退出成本、经理行为与国有企业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将退出成本引入对经理行为的分析。分析表明,退出成本的存在会使经理采取积极行动以避免退出,经理的努力水平会随着退出成本的增加而提高;通过提高经理的退出成本,所有者以较少的剩余索取权激励使经理提供相同的努力水平。本文认为,退出成本过低是导致当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多管齐下,在当前推行产权改革、治理结构优化和剥离政策性负担、引入竞争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同时,政府还应该采取措施以提高国有企业经理的退出成本,以避免其他改革措施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