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前,陇川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8万多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0%左右,且土地流转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流转形式的多样性,有转包(主要是自行转包),占土地流转面积的50%以上;有转让,占地土流转总面积近25%;有租凭、有互换,分别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0%以上。二是在土地流转中以转移劳动力发展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不大,只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3%,而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困难户所发生的土地流转占有较大的比重,为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多。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国情的数字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总面积大,人均量小我国国土总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占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8%,加拿大的2.4%,俄罗斯的7.0%,美国的21%。●山地多平原少土地面积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占69%,分...  相似文献   

3.
盐城市郊区大纵湖乡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境内河沟纵横,池塘连片,湖面宽广,拥有大片低洼荒滩。全乡土地总面积10万亩,各类水面36000亩,占36%,荒滩洼地18300亩,占18.3%。全乡的水面和荒滩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具有广度和深度开发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湘南指湖南南部零陵、郴州、衡阳三地(市)的31个县(市、区)和3个县级农场、林场。湘南待开发土地71.31万公顷,占湖南省的40.8%。可辟为耕地的待开发土地资源10.01万公顷,占湖南省的53.1%,相当于湘南现有耕地的12.3%。湘南待开发土地主要分布于郴县——道县盆地,包括郴县、桂阳、蓝山、宁远、新田、道县和江永等县以及北部的永州——东安——祁阳盆地。其中尤以道县、江永、宁远、蓝山和宜章五县更为集中,五县待开发土地占湘南的27.28%。此外,湘南荒地还具有分布连片,单一荒地块面积大的特点。如宁远县,连片宜农荒地面积2041.6公顷,占该县宜农荒  相似文献   

5.
合理开发黑龙江省垦区土地资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垦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黑龙江垦区,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逐步建起了102个国营农牧场,拥有土地总面积844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0.6%,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4%。其中各主要地类的面积及其占全省、全国同类面积的比例见表1。 垦区开荒平均年增长值为97万亩,其中以第2个年段为最高,平均年增212万亩,以第1、7年段为最低,平均年增长值分别为26和39.5万亩,其余年段的平均年增在百万亩以上。1949到1982年共生产粮豆408亿kg,其中上交国家190亿kg,商品率46.5%。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苏南句容市岗坡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1.29%,在分析该市二圣乡100hm^2岗坡地经营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取生态规划的方法。通过对农业科技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1999年,广东农垦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6.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6.4%;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2%。在种植业中。现有橡胶面积约占种植业用地总面积的32.3%;剑麻面积约占种植业总用地面积的5.4%;糖蔗面积约占种植业用地总面积的26.4%;水果面积约占种植业总面积的26.3%:茶叶面积约占种植业总面积的1.1%;粮食面积约占种植业总面积的5.1%。目前已形成以胶、蔗、果为主导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亚热带农业特色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广东垦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决心大、力度大,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促进垦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浦区全境分青东、青西两大地区。青西地区是指青浦区西部的朱家角、练塘、金泽三个建制镇。统计资料显示,这三个镇的总面积为340.6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69.69平方公里)的51%左右,其中:土地面积为229.36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520.72平方公里)的44%左右;水面面积为111.2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一、四川土地资源的特点 1.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四川幅员面积8.5亿亩,人平8.5亩,比全国少40%,有耕地9,512万亩,人平0.92亩,比全国少1/3。全省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很少,而且都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开垦利用难度大,四川是全国人多地少最为突出的省分之一,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土地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很不匹配。西部高原和南部山地约占54%的幅员面积,只有6%的人口;东部盆地只有46%的幅员面积,却居住着94%的人口。  相似文献   

10.
长兴县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西南岸,浙江省北部,全县地势呈山地、丘陵、平原梯度分布。长兴县域范围湿地可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类17型,湿地面积5.0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其中天然湿地占全县湿地面积的17%,人工湿地占全县湿地面积的8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土地类型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的同质性。为做好农用地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等要求,有必要开展以土地类型为单元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在构建的西峡县土地类型的三级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叠置法与自下而上的合并法划分土地类型。其次,以土地类型的最小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分别建立了针对耕地、园地和林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求和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西峡县各类农用地的适宜性。结果 (1)西峡县的土地类型有3个等级,包括14个土地类、299个土地亚类和570个土地单元。(2)西峡县86%以上的区域为林地适宜区,约47%的区域适宜园地,而只有13%的区域适宜耕地。(3)各类农用地的高度适宜区(S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河流谷地地带。各类农用地的勉强适宜区(S3)在空间分布不均匀,且研究区北部的大部分山地区域均不适宜(N)作为耕地。结论 基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评价可以识别潜在适宜作为农业利用的土地,并可为农用地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 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 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该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依据农业生产的自然本底条件与国土利用现状,开展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与承载规模测算研究,可为科学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基本评价导向,以辽中平原为例,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的水、土、光热、环境质量、气象灾害、国土利用、生态保护等条件与风险,细化了农业生产适宜性与承载规模评价方法,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开展了相应评价。[结果]辽中平原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8.1%、23.9%和28.0%。不适宜区主要受现状国土利用、坡度、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制约。不适宜区内分布有耕地、园地13.9万hm2,主要在平原北部的沈阳、铁岭、阜新等地。辽中平原农业生产承载规模约320.6万hm2,高出现状耕地规模约16%,整体上农业生产承载能力尚有盈余,但受水资源约束,盘锦、营口平原区域的农业生产规模超载。[结论]为支撑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需加强辽中平原农业生产不适宜区内的耕地监管,开展周边土地及环境综合整治,必要时制定耕地调入调出方案,优化农业生产超载地区的水量调配方案及用水结构,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西北干旱区存在自然环境劣势,其聚落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因此构建干旱区聚落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及评价模型研究聚落选址适宜性分布,为其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裸地(61.46%)和草地(30.09%)是研究区主要景观。吐鲁番市聚落选址空间分为极适宜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5个类型,聚落中适宜区及以上所占比例仅为26.8%;极适宜区(4.09%)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中部的博格达山南部地带;高适宜区(6.39%)分布在极适宜区周围的河谷边缘地带以及部分丘陵缓坡区;中适宜区(16.32%)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同时受盐碱地影响,植被覆盖度较低、生态系统结构较差;低适宜区(40.49%)分布在盐碱地以及山区裸岩,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差;不适宜区(32.71%)集中连片分布在盆地南北端,生态条件更恶劣。[结论]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吐鲁番市聚落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因此城市聚落选址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科学布局,实现聚落选址适宜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地形条件对农用地整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是整治项目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方法]该研究应用Arcgis地理软件及数字高程模型,结合海拔高度、坡度、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评价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适宜性。[结果]天水市的土地面积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0°~15°的海拔高度为1319~2011m的地区,地势复杂,地貌分异明显;秦州区和麦积区整体海拔高度相对较小,天水市中部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整治较为适宜;地表破碎度、海拔高度及坡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水市各乡镇的综合地形复杂度平均值为0.308,处于非常适宜、比较适宜,临界适宜的乡镇有74个;新兴镇、洛门镇、郭川乡、新阳乡、安远镇、兴丰乡坡度均在15°以下,综合地形复杂度较小,且集中连片程度较好,是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较为适宜地区。[结论]应用地形复杂度对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进行选址,集中整合开发整治农用地,对于提高工程效率,减少地形约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oth agricultural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nd use.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rimary changes occurring to China's agricultural land – the urban expansion on agricultural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this relationship in China using panel econometric methods. Our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expa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line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a measurement about land scarc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We also find that GDP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negatively affects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GDP per capita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s both posi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Our results, together with the links betwee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lan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ly that agricultural land expansion is highly likely with continued urban expansion and that pressures on the country's natural land resources will remain high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 use, and their evolution in the Vallès county (Catalunya) since 1850. We reconstructed in digital format the 1850s cadastral maps of three villages (Caldes, Castellar, and Polinyà) and those made in 1950 of five villages (the previous three plus Sentmenat and Palau-Solità). For 1999 we used the available cadastral and land-use maps and conducted field surveys. We evaluated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the various agricultural uses (winter cereal, alfalfa, vineyard, olive, and almond orchards)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land-use systems of 1850 and 1999. Forty to sixty percent of the land was more or less suitable for each of the land uses. Whilst in 1850 land used for agriculture was 46% of the total area and 29% was used for forest, these figures turned to 28% and 53%, respectively, by 1999. Urban and industrial areas now occupy 13% of the total land area and 47% of the best agricultural land. In 1850, 34% of the vineyards and 23% of the area with cereal crops were located on non-suitable or poorly suitable land for these uses. This shows a much more strict criterion for the location of cereal fields. But it also shows how the land-owning class tried to prevent further social conflicts by leasing their least suitable land for agriculture to the landless classes. In 1850 in the village of Caldes, 85% of the cereal fields were on slopes less than 20%, but 30% of the vineyards were on slopes of more than 30%, and sometimes up to 60–70%. Slopes protected with stone terraces occupied 700 ha, 43% of the land in agriculture in 1850, and 80% of that area was used for vineyards. Building of these terraces, which were generally small, required some 120,000 work days, and was undertaken on relatively soft geological materials while they disappear on the transition to competent geological material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land-use decision making and historical landscape changes. However,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e to non-suitable land in 1850 reflects deeper social conflicts, and required a vast labour investment in soil conservation by the poorest rural classes. The importance of terraces within this landscape and the land-use alternative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和GIS的延边州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该地区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延边州耕地总量一直在增长,增加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新增耕地主要位于各县市水土资源良好的宜耕地区,流失耕地主要分布在原有耕地的边缘以及城市的周边地区。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耕地的措施,以确保该地区耕地资源得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运用网格化技术和综合评价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类型区,为创新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协调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支撑。[方法]文章以宜兴市为实证研究区,将城镇周边区域网格化,选取综合等别、距城镇和可建设占用区的距离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约束划入区。同时,根据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修订耕地利用等,得到耕地综合等,然后以耕地距离城镇、交通干线的距离和空间连片度作为评价指标,对耕地进行立地条件评价并划分等级,最后将约束划入区以外的耕地以综合等-立地条件的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结果](1)城镇外延区被划分为1.232 0万个100m×100m的网格评价单元,在网格环境下,纳入约束划入区的耕地面积5 170.33hm~2,占全部耕地的9.65%;(2)耕地利用等修订后得到的综合等与利用等相比,耕地等别依然集中在4、5等,受重金属污染区影响出现了8等耕地;(3)约束划入区外的耕地被划分为优先划入区、适宜划入区及整治划入区,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1.16%、40.52%及28.67%。[结论]通过网格化确定的约束划入型主要分布在规划选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与城镇主要发展方向一致,既满足了城镇连片发展的需求,也实现了对城镇周边优质耕地优先保护;优先划入型分布在城镇周边或交通干线沿线,区位条件优越,且耕地质量高;适宜划入型在立地条件或综合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可通过整治措施提升其质量水平;整治划入型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综合等别较低且立地条件较差,在经过差别化的土地整治后可作为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