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注册商标打“擦边球”哪些弊端 所谓的打“擦边球”即注册商标傍名牌现象。对企业来说,注册商标傍名牌无非是想利用别人的商标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来吸引消费者,迅速培育自己的品牌,减少广告投入。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极易悟导消费者,所以国家商标局在审查该类商标时,往往给予驳回。  相似文献   

2.
“傍名牌”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假力度,中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傍名牌”现象愈演愈烈,不法分子从“傍”国内品牌发展到“傍”国际品牌,商品从小商品发展到家电、机电等产品,违法主体也从个人发展到企业法人,可谓规模庞大、领域众多、手段多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傍名牌”行为总以貌似合法的表象掩盖其违法本质,加之当前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规制,使工商监管执法难度El益加大。本文从对“傍名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入手,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归类,论述“傍名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结合执法实际,提出法律规制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啄木鸟”到处飞,“狐狸”漫山走,“鳄鱼”全国游,这是对服装行业“傍名牌”现象的描绘,近年来,“傍名牌”现象在服装、家电、手机等消费领域已愈演愈烈,尤其在手机行业中,“傍名牌”现象大有“星火”蔓延之势,在消费者中享有较高声誉的“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都成了不法企业争相克隆的对象,如“NOKIA”变成“NCKIA”“三星”变成“三新”……“傍名牌”现象不仅让知名品牌和消费者深受其害,而且影响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执法实践中,“傍名牌”的查处与《商标法》的适用密切相关。近年来,工商部门重拳打击“傍名牌”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新《商标法》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笔者拟通过对新、旧《商标法》中涉及“傍名牌”有关条款的解读,探讨新《商标法》视阈下“傍名牌”行为查处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文龙 《企业研究》2005,(11):50-52
在商务会客、家庭饮用和礼品赠送等场合的产品和服务消费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将葡萄酒作为他们的选择目标之一。通过对消费心理的分析,消费者的购买理由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以休闲享受或者健康导向的整个消费购买过程中,葡萄酒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其实追求的是诸如时尚的、成功的或者健康的心理诉求的实现。葡萄酒消费过程中随附的是一种“优雅的”或者“追求优雅的”消费文化。现代营销理论也要求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因此,对于葡萄酒企业来讲,  相似文献   

7.
“傍名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用语,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一般是对各种仿冒名牌行为的泛指。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打击“傍名牌”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工商监管视野下的“傍名牌”现象是指擅自将他人的知名字号或商标作为自己的字号申请登记企业名称.并以多种方式在市场上使用,制造市场误认、混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其他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普通消费品的制假活动从批量生产,直接掺杂使假变为定牌制作,按需加工,用低等级商品改制高等级商品,牟取等级差价。这类制假行为主要集中在系列白酒、调味品、部分服装、皮鞋等生活日用品方面,由于其规模小,制作场所不固定,呈现明显的偶然性、季节性特征,所以查而不尽,打而不死。2.“傍名牌”、“搭便车”的仿冒违法活动愈演愈烈。一些不法企业和投机分子利用消费者对名牌商品的追求和崇洋心理,将普通商标改换成驰名商标,将国产货披上“洋装”欺骗广大消费者。当前这种假冒行为采用的手段主要有: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  相似文献   

9.
《财会研究(甘肃)》2008,(1):F0003-F0003
继荣获“中国知名葡萄酒十佳品牌”之后,国风干红近日又有喜迅传来,在由国家权威质量专业媒体和机构联合开展的2007年度消费者调查中。国风干红荣获“消费者信赖的中国十大葡萄酒质量品牌”称号。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决定,今年二季度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打击“傍名牌”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要求各地工商部门集中力量查处一批涉案金额巨大、案情复杂、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件,依法从严从快处理。据了解,“傍名牌”主要是指借助他人的市场信誉和产品信誉,通过搭便车制造市场误认混淆,以争取市场交易机会的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1.
王艳 《物流时代》2010,(8):40-41
中国消费者的饮酒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对高品质进口葡萄酒的需求与日俱增,葡萄酒生产大国也急需通过出口解决供大于求的问题,葡萄酒物流由此得以蓬勃发展,深圳市腾帮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邦物流”)就以独特的商业眼光,瞄准了国际葡萄酒物流市场。  相似文献   

12.
8月6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发布消费警示,指出,当前不少进口及国产知名家电品牌正频遭“傍名牌”侵扰,提示消费者购买时须提防“李鬼”。比如,消费者到上海一家大型家电商场指定要购买日本“大金”品牌空调时,销售人员会推荐外观、商标十分相似的“大金风灵”和“大金阪本”两款产品。实际上,这两款产品只有“大金风灵”确属日本“大金”品牌,“大金阪本”则根本不是日本大金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购物模式发生显著变化,消费者网上体验对其购物行为及品牌忠诚行为将产生重大影响,“心流体验”(Flow Expcrience)理论为有效解释消费者在线购物行为提供有力工具。文章借助心流体验视角,分析消费者网上品牌忠诚行为,并将心流体验的持续时间与强度与消费者品牌忠诚行为进行匹配,提出“心流体验——品牌忠诚”模型,为企业塑造网络品牌和与顾客沟通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变更,人们的饮酒习惯逐步由高度白酒向低度果酒转变,从95年开始,国产红葡萄酒销量不断攀升,中国出现了葡萄酒热。然而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水平还是比较低,要提高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鉴赏能力,了解一些葡萄酒方面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现笔者就野生山葡萄酒与家葡萄之差异浅谈如下:一、葡萄生长地区不同山葡萄酒是由生长在大石山中贫瘠的土壤上的野生山葡萄酿制而成,家葡萄酒是由在葡萄园中进行人工种植的葡萄酿制而成。野生山葡萄酒典型的代表是广西都安生产的“瑶岭”牌野生山葡萄酒。…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葡萄酒,特别是干红葡萄酒在我国瞬间走红。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饭店、酒楼、咖啡厅、舞厅以销干红葡萄酒为有档次的一种象征,消费者则以喝干红葡萄酒为有派头、有排场。还有潇洒者喝干红葡萄酒还要配点“雪碧”,外加冰块,一声“干”,不管多大杯,一扬脖一饮而尽,这场景让“老外”见了都吃惊。喝的人多了,而葡萄酒产量有限,于是葡萄酒价格猛涨。出厂价才30多元一瓶的“王朝”干红葡萄酒,在广州、上海等城市卖到100多元,就这样还供不应求。于是乎有人断言,“葡萄酒的春天到了”,“葡萄酒将替代白酒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主角”。果真如此吗?葡萄酒,你在中国能“红”多久?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执行《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规范和引导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国家已经明令废止《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从今年5月17日起,凡不是由纯葡萄汁酿造的产品不得再称为葡萄酒。为了给相关企业一个缓冲期,半汁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时间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届时,在中国市场上半汁葡萄酒将被彻底淘汰出局。半汁葡萄酒采用部分葡萄汁加水、糖等其他原料配制而成,但根据国际通行标准,葡萄酒必须采用纯葡萄汁经发酵制成,国外没有“半汁葡萄酒”的说法。废止《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对促使我国葡萄酒企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国产葡萄酒与…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我国建立了一系列葡萄酒标准体系。1984年,原国家轻工部颁布了第一个葡萄酒产品标准——《葡萄酒及其试验方法》。1994年国家质检部门为规范行业发展,制定了一个高水平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但考虑到大部分厂家当时“达标”很困难,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又出台了一个行业标准。多年来,葡萄酒也就采用“双轨制”进行生产和销售:全汁酒和非全汁酒。加入WTO后,葡萄酒标准落后问题更加凸显,致使葡萄酒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是标准的较量。  相似文献   

18.
小雪 《中国新时代》2010,(6):106-108
“蒲陶”在中国落地生根2000年后,中国人酿造的“龙徽”葡萄酒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人的酒柜里,古朴的瓶身上,一条红色的缎带格外引人注意,它如同中国古老文明与欧洲葡萄酒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而这段新传奇的开启者正是“龙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在近几年的急速发展,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加剧。各个品牌企业要保持和提升现有消费者的忠诚度,抢夺竞争对手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而挤占其市场份额,就需要与市场进行有效的沟通,此目的无非是要通过营销传播来实现。因此,葡萄酒品牌企业在制定一系列营销传播计划的过程中就须关注本身方案及其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以“知识产权”之名,行“知识霸权”之实,使我国相关行业与企业蒙受了不公正待遇及巨大损失。我国DVD产业从原来发展迅猛、利润丰厚的“肥肉”变成现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得不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知识产权惹的祸”。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制造业等产业上的优势开始显露出来,“中国制造”的标志在国际市场上随处可见。一些跨国企业不甘心自己原有的“地盘”被中国企业所蚕食,纷纷高举“保护知识产权”这面冠冕堂皇的大旗,打压中国企业.阻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当行使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对于那些借知识产权之名限制其他企业正常发展,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滥用知识产权的“知识霸权”行为。必须奋起反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