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付慧莲 《商》2014,(28):72-7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化以及金融中心的逐步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正在形成。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形成条件,国际金融中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历史上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阐述了货币国际化与金融中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析了货币国际化能够在金融中心形成中获取的收益,最后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WTO经济导刊》2006,(10):76-77
在我国,关于金融中心的话题由来已久。特别是最近几年,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争论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上海是中国国内最先确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市。此后,北京也掀起了一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热潮。而继上海、北京之后,深谙“经济发展、金融先行”道理的各地政府,纷纷把眼光瞄向了“金融中心”四个字,深圳、天津、广州、大连、沈阳、成都等城市也以不同的声音发出了“建立金融中心”的呼声。  相似文献   

3.
早在20-30年代,上海已是闻名的远东金融中心。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金融历史基础的上海,近些年建立和恢复了11个国家级交易所,1993年总成交额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的证券交易高达近5千亿元,占了50%。在世界资本市场趋于证券化的今天,上海证券市场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市场。  相似文献   

4.
尔东 《国际市场》2001,(9):20-21
第三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的铃声未响,记者欣喜地在宾馆走廊上与大会主持者、多年失去联系的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邂逅,相互寒喧一番之后,便切入"上海如何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会议主题.陆院长告诉记者: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她与国际金融中心有着特殊的渊源,并将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然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得分三步走:首先要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这点已经做到.其次要建成亚太地区(即APEC)的金融中心.最后才能向全球金融中心冲刺.APEC金融中心是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眼下,上海在向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标迈进时,势必顺应APEC金融中心的新格局,为APEC21个经济体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将完成作为全球新兴的最优秀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资本项目开放也将迎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通过梳理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历程及现状,并对资本项目开放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国内国际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着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自贸区内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将会给中国以后提供可借鉴示范,但是,其本身也存在法律风险。外国投资法草案扩大了投资主体,同时增加了国际游资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冲击,但是,适当的法律规范可以把套利、热钱冲击等风险降至最低。IMF协定并不一定阻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但是,IMF协定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其实现过程应以人民币区域化为基础并逐步推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架下,中国与中亚五国愈加密切的经贸往来和金融货币合作大大提升了人民币实现中亚区域化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内在基础不够坚实,外在压力等因素,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普及面临着贸易结构失衡、各国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继续深化国内金融改革,适时开放资本项目,加强离岸市场和西北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人民币实现中亚区域化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中心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资本市场对建立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然后从发展历史、经济背景、国家扶持等方面分析了上海具备成为我国金融中心的实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金融业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四个维度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进展进行相关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金融开放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应当坚持金融双向开放原则、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建设、构建双支柱的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中,金融业改革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海自贸区着力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金融改革,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产生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周边城市应积极对接自贸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在上海正式对外挂牌。作为中国深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将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不断创新并完善金融机制体制。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本文将从上海自贸区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出发,考察上海自贸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最终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上海自贸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积极意义,从而确认上海自贸区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正面效应。最后就上海自贸区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2016,(12)
2009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个文件中指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两个中心,而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国际板的开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板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金融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必须提高政策支持体系的质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支持政策应采取试验性政策为主,辅之以优惠性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应围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重点以建成人民币投融资国际平台和发展航运金融为目标出台试验性政策和优惠性政策.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也许将有新的进展。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1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为促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新契机。人民币跨境使用,首先主要是指在贸易和投资中的运用。当然同时,我们也小心谨慎地,允许在金融交易中逐步有所运用。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15.
赵振海 《北方经贸》2004,(11):90-92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成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焦点。那么 ,时至今日中国到底是否具有了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呢 ?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状况、金融条件、企业发展状况、外汇储备量、现行汇率制度、经济开放程度等六个方面对我国是否具备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已成为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实现货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排头兵"的我国更应该加速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而这就要求我国审时度势,根据本国国情选取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架构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并被公认为国内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但是比照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转还显得很不完善、不成熟上海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市场体系发育不够、交易规模不足、人才国际化水平偏低、金融组织机构不合理和金融机构集聚度不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国际市场》2006,(7):65-67
上海正在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之一就是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上海资本市场引进外资的主要方式正从传统的B股和境外上市向产权交易、资本市场服务业和合格境外投资机构(以下简称QFII)扩散.通过资本市场各领域引进外资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中间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上海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考虑,本文选择了上海资本市场中最主要、最核心及最新的领域进行研究,即上海企业境外上市、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外资并购上海上市公司、上海资本市场服务业、QFII和上海B股市场等六方面,并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功能,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汇率改革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萌芽和发展,现阶段中国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影响力的提升等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由于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失衡以及"霸权货币"的抵制,使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应完善和推广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本土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回流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推进渐进式的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进一步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以东亚货币合作为基础,推进国际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就被学术界提出,并对国际化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与亚洲地区货币的金融合作,将取决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状况。本文就其国内研究做了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