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地公园的发展,既可以为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态需求,又可以缓解因城市扩张而形成的环境污染。通过对铁岭莲花湖湿地资源进行阐述,发现其在生态旅游中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加大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水域恢复、扩展动植物生存空间措施,以促进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绿色通道规划视域下生态旅游规划及其产品设计研究——以丹东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钢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37-242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以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丹东市为例,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索了其生态旅游规划及旅游产品设计。目前丹东市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其旅游业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为突出丹东市生态及人文资源优势,首先对丹东市生态旅游规划总体定位,明确了其旅游业在不同层级中的定位及其产业定位,其次对丹东市生态旅游的文化、技术和景观3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最后通过对当前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丹东市生态旅游消费产品及路线产品的设计路线,在明确旅游业及产业在该市不同层级的定位情况,也为东丹市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提出将生态理念与RMP分析理论相结合的E-RMP视角,以福建省尤溪县、长泰县、连城县的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生态、资源、市场、产品的角度,对县域生态旅游规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尤溪县、长泰县和连城县的生态旅游规划在资源分类方面、市场需求方面和产品定位方面均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理论依据薄弱、市场挖掘不充分、重点项目操作性差等;结合生态理念的E-RMP视角在分析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建议以游客生态体验的角度提出规划编制单位,应注重资源的生态和空间特征评价、增强客源市场的绿色需求分析、提高产品的形象和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4.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的提出.目前,国内理论界比较认同的都市型农业,是指大城市或城市群空间范围内的农业,既包含城市中心区域零星、插花式分布的都市农业,也包含城市近郊的城郊农业,还包含城市远郊和边缘地区的农区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北京将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即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和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生态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从茶文化概念、生态资源、生态旅游模式着手,系统研究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的现实意义。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及其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茶事文化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从三峡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开发策略等角度,探讨了三峡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受三峡大坝影响显著,在此建设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湿地公园鸟类资源丰富、文化资源特色突出、旅游资源已有基础等有利条件,以及消落区面积大、可利用建设用地有限、周边社区协调难度大等不利条件,规划中以水环境保护、消落带治理为特色,以鸟类栖息地保护和社区协调共管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是保护耕地、建设用地报批和实施土地整治等活动的主要依据,但现实中,随着土地在宏观调控中作用的不断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体系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这个意义出发,对土地规划编制体系建设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瑞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198-203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体系进行评价,为其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体系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的部分,采用分值方法对定性判断与定量、非定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重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评价原则及评价体系构建,并对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水平赋予评价考核标准。[结果]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体系中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的林木覆盖率得分最高,为8.002 3;其次是森林绿化覆盖率的得分7.231 2,生物物种多样化得分7.260 1,优良级旅游资源数量得分7.180 2,而其它指标的得分相对较低。[结论]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非常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而客观条件如人才、资金方面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国家公园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同时,通过挖掘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机制,探索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开发与保护相互促进"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陈建军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1,(5):74-75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农信社改组、改造成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里,对农信社的改革发展进行战略思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农信社转型时期必然面临的形势,面对这样的形势,农信社必须清醒面对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王翠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66-70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具有农业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了优化现有国家标准对这一新型旅游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需要建立新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才能做好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工作。[方法]文章以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为例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指标;其次,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再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各评价指标的评分,并计算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得分;最后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资源自身的美感度、独特性、环境的适宜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所在;组合度、聚合度、区域内的经济条件及历史文化价值则是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所在。[结论]资源的美感度和独特性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保证;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与旅游的融合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还能促使乡村劳动力合理转化,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以佳木斯市桦川县为例,分析了桦川县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劣势,并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是当前正在迅速兴起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之一,兼顾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种苗繁育技术示范培训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是我国第一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自2011年望城县撤县变区后,望城区成为长沙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以整个行政区域作为科技园区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而其功能定位与分区、产业结构等则需要与长沙市区进行匹配整合协调。本文以望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为例,根据其既是行政区又是农业园区的特点,协调相关规划,对其功能定位以及功能分区进行研究探讨,并据此指导园区的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5.
16.
在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背景下,对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思考,提出了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理念与框架内容,并以吉林省集安市为例,对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进行了实践尝试,对于我国其它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潜水位平原区煤炭开采导致地表沉降甚至常年积水,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受采煤塌陷影响显著。以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概率积分法进行采煤沉陷预计,选取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1996-2013年研究区内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沉降、正在沉降和未来沉降区面积占研究区的61.82%、9.90%和8.58%,深度沉降区(2m)占塌陷区的73.0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一直增长,转入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正在沉降区和未来沉降区分别有52.04%和76.47%的土地是基本农田;耕地先减后增,城镇及工矿用地先增后减,两类用地的减少幅度远大于增长幅度。该地区适宜进行湿地公园建设,今后应当遵循塌陷规律实行动态规划,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19.
《林业经济》2017,(6)
基于DPSIR理论构建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对未来不同发展情景模式下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仿真试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现状延续型、旅游发展型和保护开发并重型情景下,游客数量增长不受限制最终都会导致游客满意度下降;第二,游客数量增长会对水体承载力和固体垃圾承载力带来压力,游客心理承载力和湿地面积承载力还会陷入"两难"境地;第三,除保护开发并重型情景,现状延续型和旅游发展型情景下水体承载力和固定垃圾承载力都会超载。据此,提出严格观测并控制游客数量、加强湿地旅游环境污染处理力度、增强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新兴旅游方式,是21世纪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本文以辽宁省本溪县为例,在深入分析其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编制生态旅游规划、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精品、加大生态旅游主题与品牌营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以促进本溪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