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美关系向来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也得到了美国学者的大量分析与研究,一些人预见会有冲突产生,而另一些则认为双方将经历渐进式的和平过渡。中国当然希望是后者。然而现实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不对等的。中国的主要经济优势在于其所持有的美国国债,但任何大规模的抛售都将给中国带来更甚于美国的伤害,贸易早已增加了两国的冲突成本。如果中国能采取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使得自身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低于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那么更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就能改变中国在相互依赖的天平中的份量。但在此之前,如果有冲突出现,中国将付出更高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为何持有高额美国国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持有高额美国国债的现状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买家之一,2000年7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首次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美国国债外国持有者,并在此后4年里没有发生排名变化。本文选取了2000年7月至2004年9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量、美国国债外国持有总量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历来是国家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中国自1972年与美国正式建交以来,冲突与合作并存,依赖与竞争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改变之前对亚洲松散的态度,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亚太地区,想要利用该地区的经济活力发展自身,并企图抑制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中美关系陷入紧张.直到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中美关系似乎才开始回归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4.
张明  丁美菊 《环球财经》2010,(3):102-102
2009年12月末,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7554亿美元,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美国国债投资者(日本同期持有美国国债7688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张明 《世界经济》2012,(5):46-61
本文在梳理美国国债市场若干特征事实的基础上,从纵向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描述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行为。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美元汇率是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行为的影响因素,而美国国债收益率并非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债行为的长期决定因素;尽管中国投资者从投资行为来看似乎在美国国债市场与外汇市场同时扮演价格稳定者的角色,但中国投资者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一方面难以扭转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导致美元贬值。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的确是外汇市场上美元价格的稳定者,但并非是美国国债市场上的价格稳定者;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美国国债收益率与美元汇率变动的解释力显著高于对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行为的解释力,这意味着后者可能还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6.
阎正洋 《科学决策》2007,(11):10-11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盘点2007年的中美关系,较之以往,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2007年,美国在伊拉克仍然泥足深陷,对外战略聚焦中东;中国保持强劲崛起势头,地区、全球影响不断扩大.这是决定中美关系发展状况的两个基本背景,它带来的显著结果是:第一,美对华心态和政策的自相矛盾.一方面它需要借重中国,帮它解决一部分问题;一方面又将中国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第二,中国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增强.中美关系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走向除了取决于美对华政策外,也取决于中美两国在双边重大关切的议题上的互动结果.第三,中美关系的内容已经超越双边,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地区以及全球层面.  相似文献   

7.
数说天下     
12504亿美元,中国连续3个月减持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1月16日公布数据,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持有者中国截至2014年11月持有12504亿美元美国国债,环比下降23亿美元,虽然已连续3个月减持美国国债,但中国的外储规模仍居全球之首。第二大持有者日本2014年11月增持191亿美元美国国债,总额达到12415亿美元,所持美国国债和中国的差距缩小至不到89亿美元。上述数据  相似文献   

8.
李开盛 《东北之窗》2008,(21):44-44
美国6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案,一经发布,便激起了中国方面的强烈愤慨,也使很多关注中美关系的人感到意外。在目前中美关系发展平稳的情况下,美国为何还是打"台湾牌"呢?  相似文献   

9.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症结.这个问题既是20世纪40年代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是美国长期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自尼克松以来的历届美国总统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都把台湾问题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从2001年1月布什入主白宫至今,在台湾问题政策上作出了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高达2.85万亿美元.中国连续四个月增持美国国债,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共持有9068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备的31.85%,仍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持有者.  相似文献   

11.
【英国《金融时报》11月6日】11月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据美国经济学家Brad Setser估算,中国央行在2008年8丹至2008年10月之间增持了美国国债500亿美元,总额达到7500亿美元。中国已经显著超过日本(5950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央行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占外国央行持有美国国债总规模的35.4‰占美国可流通国债总额的13.3%。  相似文献   

12.
微博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2013,(28):14-15
围观#中国持有美债再创新高#7月16日夜,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大陆持有美国国债为13159亿美元,比4月环比增持252亿美元。这是自美国财政部公布该数据以来,中国大陆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1.3万亿美元关口,创下历史之最,较一年前增加了1519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在一些大型投资者对美国国债进行减持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增持了美国国债。中国为何逆势操  相似文献   

13.
从三个层面分析和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其发展状况和走向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美两国对中美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总体而言 ,中国视中美关系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而美国只是把中美关系看做美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中的摩擦和冲突通常是由美国挑起的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差异和两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引起的。中美关系到底处于怎样一种状态 ,未来走势如何 ,不能只从两国领导人和外交官的讲话中去得出结论 ,不能简单地、笼统地做好与坏的判…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周刊》2012,(20):31-33
请买国债,别投资企业"欢迎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但请不要对美国企业进行投资。"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说。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总计11789亿美元,环比增持127亿美元,仍然位居美国国债第一大海外持有国。然而对于美国国债的安全性,专家们各怀隐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23日】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23日重申,中国对所持美国国债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同时又表示,中国将继续投资美国国债。在美联储大举购进长期国债和机构债券,实质上开动印刷机增加美元供应,从而使中国所持美国国债面临缩水风险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3月16日,美财政部公布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称,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仍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中国增持购买美国国债再次引发各方争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快讯》2013,(27):30-33
在美国,对于中美关系,恐怕没有人能够比亨利·基辛格更有发言权了。这位42年前和中国领导人一起开创中美关系新篇童的美国前国务卿一直坚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而中美领导人能够有智慧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造福全世界。而从没有对话机制。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能找到基辛格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李勇  王跃西 《东北之窗》2010,(11):50-51
中国3月份将手中的美国国债增加了177亿美元.达到8952亿美元的庞大规模。这是中国时隔半年之后首次增持美国国债,此前,中国“一直处于减持美国国债的通道内”,曾被解读为“利用金融实力向世界发出不信任美国经济的信号”。那么.这次中国的“改弦易辙”是不是发出另外的信号呢?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必能为未来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确定方向,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20.
面临升级的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山 《科学决策》2006,(3):8-10
中美关系在2005年发展比较顺利,中美之间不同层次的密切交流彰显了双边互动的良好氛围。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发表对华政策讲话,提出美希望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审视中美关系,促使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讲话反映了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新调整,这一转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中美关系由此进入一个新的调整、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