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往对古代灾害管理的研究大多针对某一减灾工作进行探讨,或者将这些减灾项目罗列出来,并未能揭示出古代减灾工作的具体办法和运作方式。本文从地方政府面对灾害所要解决的粮食问题、居住问题和灾后重建问题入手,将北宋地方减灾管理分为灾时赈救管理、灾后救济与重建管理以及赈灾辅助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对北宋地方政府的灾害管理措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隋广军  蒲惠荧 《改革》2012,(3):145-154
台风灾害一直是威胁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构建承灾体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的社会经济易损性空间分布不均匀。台风灾害频发的沿海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定防台应急预案,构建全面的应急预警体系,建立统一的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公开机制,引入政策性金融工具建立灾后恢复、补偿的财政保障机制,从而构建一个专门针对台风灾害的应急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历经了若干突发性、灾害性事件,但都不足以与四川汶川大地震相比:灾害性质不同,灾害程度不同,灾害性影响不同,应对恢复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恢复和发展四川旅游业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利用地震做好营销;重建中保留部分地震遗址;借鉴“丽江经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质灾害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中国也难以幸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引起全世界的震惊,此后各种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在我国一些地方接连不断.尤其是今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超过历史同期数倍.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山洪泥石流灾害也接踵而至……频发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但面对灾害中国党、政府和全国人民表现出的顽强斗志、敢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一次次救灾行动的胜利、灾后重建的成果,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董良 《魅力中国》2009,(18):166-167
本文分析了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等在巨灾之后的金融支持灾后重建经验,在政府财政救助、商业银行信贷及灾害保险等方面总结了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并对我国现有的灾后重建金融措施简要分析,足迹后为我国"5.12"地震灾害后重建的金融支持政策措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天地肆虐,生民之痛,实为国殇。地震发生之后,作者随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委两次赴汶川,实地考察和调研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次地震,既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考验。本文的主要目的,一是建立一个系统评估灾害的基本框架,分析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分析由地震引发的几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三是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基本框架下,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几点建议。地震已过,但留给我们如何识别、防范、预警和应对灾害的建设性课题,是需要长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从8月12日起,四川省局部地方连降大暴雨。据初步统计,全省10个市(州)35个县(市、区)115.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区域共转移群众约4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在严重的灾害面前,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反应迅速,应对有力,处置有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得到了提前和充分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     
《中国西部》2011,(11):14-17
四川:成都荣获"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5月11日,在第三届联合国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上,联合国减灾战略署把"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殊荣授予了成都市。作为大会的重要奖项——"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旨在表彰灾后恢复重建中成效突出的城市,并为世界上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和范例。2010年加拿大的北温哥华等7个城市成为首批获奖城市。在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9.
九年前,台湾中部地区发生了9·21大地震,旅游业受灾严重。经过几年的重建,当年地震灾区的旅游业如今已全面恢复,并新增了一批旅游景观,旅游接待设施也得到了提升,当地民众从旅游发展中进一步获得了收益。本文作者是国内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台湾9.21大地震灾后旅游业重建的考察思考,也许可以对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四川旅游业恢复振兴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作为都城的建康经常发生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及疫灾,这些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安全、经济发展及城市环境卫生带来严重危害,为此政府相应地制定了一些救灾政策,并在灾后进行防护工作的加强以及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安徽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汇道 《乡镇经济》2009,25(5):114-118
根据最新的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等理论,结合安徽省实际,文章提出当前及今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和思路——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并分析了该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和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丁新军  田菲 《特区经济》2011,(12):163-165
以旅游功能为目标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日益受到政府和旅游业界的青睐,并成为发展潮流。本文先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经济空间实践创新模式。进而以唐山市为例,探讨了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培育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琳  曹邦英 《特区经济》2009,(11):184-186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与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得多的邻省云南相比,在旅游业发展和收益及影响力等方面都远不如云南省。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四川省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制度安排缺乏灵活性,制度安排的效率较低,制度供给数量和质量上与四川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制度安排的研究上也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制度安排这一全新视角研究四川旅游产业,揭示四川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存在的制度安排供给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四川发展旅游产业制度安排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对四川南江县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25亚类、103个基本类型.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南江县文旅资源类型全、丰度大、品位高、组合好、特色优.应紧抓旅游资源五大特色,寻根地学文化引领,发挥"旅游+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串联、乡村文化旅游辐射作用,布局"12822"空间结构、设计4个品牌、7种产品、构建6类融合工程的实践创新模式,促进地方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旅游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每年5月四川开始进入旅游旺季,而地震后的5月,四川旅游出现比淡季还淡的境况,为重振四川旅游业,汶川地震旅游环线提议浮出水面。本文从地震旅游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汶川地震旅游环线的特点、主要旅游景观及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提议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海南"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总结并借鉴佛罗里达"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海南"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启示是:正确认识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的意义与条件;政府扶持并引导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旅游、养老及相关产业,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兼顾"候鸟式"养老产业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乡村旅游及当地农民收入的现状出发,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类型:政府主导型和社区主导型,并以具体乡村旅游地区为例,从农民视角出发,运用聚类分析对两种发展模式下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比较,结合当地实际增收情况的对比,得出社区主导型旅游可以作为长期战略性选择但必须辅以适当的配套措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杨孝海 《乡镇经济》2008,24(3):43-47
四川省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既无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无区位优势,但近几年来该县坚持不懈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已逐步由一个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成为川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洪雅经验充分说明,在运用增长级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正确选择推进型产业,依托当地优势和创新能力形成推进型产业;且县域经济完全可以通过资源“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依托集聚一扩散效应,加快县域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勇  谢江 《科技和产业》2009,9(4):22-25
通过分析新加坡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湘西州旅游产业需要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整合旅游的六大要素,而非旅游目的地,还需要带动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视角,进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大融合大发展,对于提升旅游业内涵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符合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桂、滇、黔三省区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虽已起步,但还处于较粗放的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创新意识不够。鉴于此,文章立足开放式创新的视觉下,结合桂、滇、黔三省区"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研究桂、滇、黔三省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