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艳丽 《商业时代》2015,(11):83-84
随着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我国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基于P2P模式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并找出适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模式。  相似文献   

2.
《商》2015,(20)
P2P网贷行业作为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式金融服务行业,凭借着行业进入门槛低、便利快捷等优势,在中国得到迅猛的发展。本文分析了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P2P网贷行业的几种商业模式,然后对P2P网贷中的宜信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种模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P2P理财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不仅是因为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更以其收益高、流动性强、门槛低等吸引了广大的投资者。本文以北京宜信旗下投米网理财为例,对当下P2P理财产品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对P2P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开展农村金融的主要发力点在县一级,再延伸到乡一级。近来,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日趋紧密,农村金融越发成为被关注的热点。阿里、京东、宜信等金融服务公司,正在试图开展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阿里、京东主要还是从电商、物流的角度出发,顺带进行金融服务的工作。阿里巴巴推出"千县万村"计划,在3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模式,P2P互联网金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P2P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满足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借贷要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监管法规,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P2P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英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对于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络贷款模式研究越来与紧迫,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背景,研究了国外的P2P网络贷款模式,并且探讨了国内的P2P网络贷款模式,指出了P2P网络贷款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商》2015,(2)
P2P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自2007年在我国出现以来,就凭借自身的突出优势步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轨道,各种P2P金融平台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其发展速度之外使得传统金融模式难以望其项背。然后由于监管缺失,P2P金融的野蛮发展带来了很多金融风险,P2P金融平台倒闭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对这一新生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有效监管,使之摆脱发展困境,这成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于P2P金融模式概念、发展背景、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然后详细阐述了P2P金融模式发展困境,并从信息审核、信用体系、行业监管以及经营能力四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金融也如雨后春笋般浮现,而P2P网络借贷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在方便着众多资金供求者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P2P网贷模式的优缺点,从投资者、经营者、监管部门等角度提出防控P2P网贷风险的策略,力求P2P网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丹  马家瑞 《现代商业》2014,(19):94-95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借助网络实现资金支付、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融资需求旺盛的现状,未解决该需求应运而生的P2P平台发展更是空前高涨。本文从P2P网贷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入手,剖析P2P网贷模式,主要分为传统P2P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并分析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找出目前我国P2P平台的风险因素,最终给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也使我国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或互联网技术开展融资、支付、偿付等业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在以高杠杆、覆盖范围广的特征重构金融市场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让风险广泛传播开来,加剧了金融业的不稳定性。本文以P2P网贷为例,探索我国互联网金融现阶段面临的风险,进而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地展望,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金融也如雨后春笋般浮现,而P2P网络借贷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在方便着众多资金供求者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P2P网贷模式的优缺点,从投资者、经营者、监管部门等角度提出防控P2P网贷风险的策略,力求P2P网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2016,(12)
P2P是peer to peer(个人对个人)的缩写,运营模式是模仿了尤努斯教授创办的格莱珉银行,P2P网贷平台实现了金融脱媒,不依赖于传统金融机构。借贷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建立借贷关系。P2P网贷平台不同于传统银行业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流通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商》2016,(5)
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新兴行业中最引人关注的行业,因为,互联网金融与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过程,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P2P模式的发展尤其引人关注。P2P由于涉及到国计民生,发展的好是国家和大众的福音,发展不好极易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动荡。必须要引起国家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P2P行业的投资人、管理者要规范运营管理,担负起社会责任,尽快解决P2P生存、发展中的问题,确保P2P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4)
随着"互联网+"出现在大众视野,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大家有目共睹。在这两年里,众筹融资、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雨后春笋般先后出现。  相似文献   

15.
P2P模式研究     
李颖 《现代商贸工业》2014,(14):103-10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P2P企业在国外和我国均发展迅速,P2P信贷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模式,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本文通过对中外典型P2P平台的调查归纳,对P2P企业运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并通过中外P2P平台的对比,针对我国P2P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和大力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而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和移动商务的应用,改变了互联网产业的商业模式,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应用已广泛渗透生产、流通、消费及民生等领域,又增强了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与渗透,涌现出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阿里余额宝、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电商金融模式,以Prosper、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互联网借贷模式,以Kickstarter为代表的众筹模式等,也使电子商务的支付功能兼具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功能。文章从电子商务发展阶段、特征与模式分析出发,进一步探讨电子商务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俪原 《中国市场》2014,(22):66-67
互联网金融融合数据信息优势、社交网络和第三方支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助于实现融资的民主化和金融的普惠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就是P2P模式,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P2P信贷模式的运营模式、自身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发展P2P信贷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知何时,互联网金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新兴火热的P2P理财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P2P是现有银行体系的补充板块,是民家借贷网络版,借用互联网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崛起。本文在介绍P2P理财模式的发展现状上,提出对农村市场P2P理财模式的营销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普及和创新,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余额宝、P2P、阿里小贷等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可以预见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市场格局。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冲击进行研究有利于商业银行前瞻性地调整和创新其经营理念和战略,抵御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据了上风,也证实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不可抵挡的经济潮流。但是,轻资产、的融资支持。电子商务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优势,在与实体店的竞争中占无抵押的软肋是电子商务融资的困难重重,电子商务的发展亟需有力近年来,中国以“宜信”、“拍拍贷”、“红岭创投”为代表的P2P信贷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银行信贷真空,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筹集更多的资本。借力P2P民间金融平台的电子商务融资模式创新可以迅速扩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上形成一个低风险的金融生态系统。本文旨在为电子商务融资创新提供调查数据分析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