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架构下高校和生产企业二者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能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大学所学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结合,通过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的机器设备整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办学,既优化了教学资源,使高校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培养人才理念;同时也合理利用了就业资源,使企业能够量身打造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所需要的得力员工,形成了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在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时期,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了合作,把企业里的优秀师傅请进学校,共同制订适合于本校发展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将先进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理念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提前融入企业、融入社会,这样不仅缩短了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也促成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背景和目标出发,对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进行了介绍分析,阐述了校企合作存在的重大意义,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加,中职学校面对就业压力应逐渐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校企合作的途径为学校发展和就业提供帮助,实现学校与市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接轨,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增加学校就业率。校企合作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之间资源的共享,使学生的能力和中职学校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但是,从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培养途径来讲,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理想,未能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引入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目前,单一的校内教育培养模式已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成长要求及企业生产要求相偏离,通过引入校企合作,可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培养环节,促进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就业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营造校企合作办学的良好氛围;高等学校应转变办学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学校机制;企业应树立校企合作意识,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机制;大学生应该树立校内外双向学习和理论实际有效结合的学习意识,以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企业兼职教师"、"校中厂、厂中校"、"做中学、学中做"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应运而生。学生通过真实的企业实习增强学习兴趣和热情。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是企业和学校"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双方因为利益对立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本文提出的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克服了"一对一"校企合作的矛盾,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类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高,要实现学生能够通过在校学习就能实现与企业相应的岗位零距离对接,毕业即能就业,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关系,高紧密度的校企合作就成为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必然需要.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校企合作必须选择有效的方式使校企双方达到互赢,本文提出了一些方式以供校企合作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条件和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单纯的学校培养,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因为大量的实践经验是在工作中积累与学习的,通过企业的直接参与,才能达到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的目的。故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联合,是创新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洪坚 《消费导刊》2014,(4):130-130,132
校企合作具有广泛的领域,本文侧重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论述校企合作的作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订单班”、“共建实践基地”和“企业学院”。以这些合作模式为载体引伸出校企合作对学校、企业和学生的重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多赢的目的,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实力提升都有很大作用。学校和企业都应该从发展需要出发,做出更多校企合作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由于企业与高职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建立校企合作稳定机制,应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互聘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设讲座课程。  相似文献   

10.
李耀辉  董建辉 《中国市场》2014,(48):164-165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但校企各方均存在许多影响深度合作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找出学校、企业之间的不同需求和共同愿景。用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教学软件的开发,探索了学校、软件企业、旅游企业之间深度合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5,(2)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工学校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展壮大,就需要与市场接轨。而校企合作便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产物,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学校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基础,改进学生培养方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转变和适应过程,由此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本文就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现实意义及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施海霞 《北方经贸》2012,(4):165-166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校企联合办学,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来自企业、学校及保障制度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是高校培养人才改革的必然趋势。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动力,企业方面有获取廉价劳动力、获取优秀人才、获取高校教师智力、提升社会声誉等,学校方面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师资水平和提高学校竞争力;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障碍,学校方面有沟通协调成本高、学校重科研倾向,企业方面有成本障碍和利益分配障碍。这要求,政府提供支撑条件与保障,创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完善高校及师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许多学校会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各不相同,难点集中的根源在于校企合作重心的定位和双方利益的均衡。只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实训基地,注重利用企业的奖惩和考核制度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突出校企共建联营,才能克服实训基地建设和营运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走校企合作道路,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同时也促进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李若云 《商场现代化》2010,(23):209-210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政策导向作用不强、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教学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职业学校应与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服务企业、社会.酒店行业的本身特点需要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管理人才.校企联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酒店管理专业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学校的办学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一种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职业学校重视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学校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把校企合作变成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需要和内在动力,再加上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才可能持久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职业学校应与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服务企业、社会.酒店行业的本身特点需要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管理人才.校企联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酒店管理专业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学校的办学趋势.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就是从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角度进行学校和企业合作实施方案与效益的研究,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校企合作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召唤,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在此,本文选取《大学语文》课程,探究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校企资源整合的模式提供微观层面的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